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广东艺术家林昉:墨润岭南 文传一方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王光兴 通讯员 吴妍俊 放飞)林昉,广东怀集人。他身为副研究员,他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成员,亦是岭南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通才。他历任肇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山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等职,以笔墨为舟,跨越文学、书法与方志三大领域,在岭南文化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一、书风:朴拙见真章
林昉的书法,得“外朴内秀,形拙骨健”之行书气韵,具“间见篆意,浸魏碑味”之隶书风骨。他将个人的生命体悟融入笔墨之中,在点画之间构筑起一个既传统又充满个性的艺术世界。
其作品屡次在省内外重要展览中亮相,并屡获殊荣。2007年,肇庆市文联授予他“德艺双馨”称号,这正是其艺品与人品的最佳印证。
二、问道:墨田半生耕
林昉的书法之路,始于家学启蒙。少年时,随父执笔,小学课堂的描红本、工地墙头的标语,都是他最早的书法字帖。这些经历,如同墨汁渗入素笺,为他以后的书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潜心传统,学古而不泥古。无论是王羲之的流美俊逸、颜真卿的雄强刚健,还是汉隶的古朴拙茂,都成为他取法的源泉。他不仅临池不辍,更遍访碑刻,与邬邦生等名家切磋,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与积累中,终能出入诸家,自成一体,。
三、传承:秉烛照来人
在艺术探索的同时,林昉始终心怀传承之责。他送春联下乡、举办公益讲座、担任书协职务,甘为人梯,悉心指导后学,让书法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每逢佳节,他常于街头广场挥毫送联,让书法走出展厅,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在卢乔根艺术馆即将开馆之际,林昉慨然捐赠三方题名为“巍峨蕴秀”、“一象万和”、“鸿运当头”的奇石,以此表达对前辈的深切缅怀与景仰。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同道的致敬,更是将个人珍藏化为公共文化财富的风范体现,完美诠释了文化传承中薪火相传、无私奉献的深厚内涵。
四、修志:以史笔铸就地方精魂
作为地方文化界备受推崇的“太史写手”,林昉先生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深厚的艺术修养熔于一炉。在主编多部县志与年鉴的历程中,他以史家的慧眼与匠心,梳理地方文脉,编织历史经纬。其中,他主编的两部《怀集县志》(1993、2012年版),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里程碑,更是怀集县珍贵的文化瑰宝。他将一方的历史沧桑与当代风貌,凝练于青简墨翰之间,既是对往昔的虔诚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深情馈赠,堪称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文化盛举。
廿一世纪二十年代初,林昉先生应中山市政府方志办举荐与西区政府部门诚邀,在退休之后以资深地方史志专家身份,出任《中山市西区志》主纂。他肩负起在已有初稿基础上进行“一枝笔”统编统纂的重任,以深厚的考据功力,对入志资料进行广征博采、细致考证与丰富完善,系统梳理了西区的文化史料。在西区修志学习会上,他引据“立德、立言、立志”三不朽的古训,与同仁共勉。彼时,他已主编多部县志,编纂各类专项志书、地情文献及个人著作,并审读中山市镇区志稿十余部,成就斐然。此后,他持续向西区图书馆捐赠个人藏书,积极参与西区各类书画展事,更以生花妙笔撰文推介、宣传西区及中山市的文化人物与事迹,最终成为《中山市西区志》编纂工作中无可替代的核心力量。
五、成就:翰墨写春秋
林昉的艺术生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持续绽放。《清风无边》等作品入展中国先锋硬笔书法、广东省“公德格言书法竞赛”等展会;多件书法作品见诸《西江日报》等报端,或参加肇庆市书法展;2004年,《林昉书法集》正式出版。2015年,其《修明精进》获中山市群众美术书画展银奖;次年,行草作品斩获全球华侨华人书画大赛一等奖。
其艺术成就亦凝结于《林昉书法集》《道在行远》《方志学蠡言》等著作中。他主编的《怀集县志》成为地方文献重要基石,2023年面世的《敦煌坛经晤拈花》更展露其深厚的学养。《道在行远》被作家林伟文赞“乡心在焉,乡情浓焉,乡味厚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深情厚爱。
结语
如今,林昉先生仍以笔墨为伴,在书法创作与方志编纂的天地间孜孜不倦。他以学者之思深研传统,以艺术家之情创新表达,更以文化使者之责传承薪火,在岭南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奇。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在《中国早报》《人民基层在线》《中国农业网》等新闻媒体发布作品数十篇。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