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黎评|廿年磨一剑,解码植物“重生”的中国贡献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10/10 来源:本站
分享到:

中国早报评论员胡立成
      当柳枝插土成荫、叶片落地生根的自然奇迹被揭开分子密码,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团队二十年的坚守,终于为世界植物科学献上了一份“里程碑式”的答卷。这项发表于《细胞》的成果,不仅破解了百余年的科学谜题,更彰显了中国基础科研的深厚底蕴与战略价值。
 
     自1902年“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提出,“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始终是悬在科学界的难题,被《科学》杂志列为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团队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历经十几万次实验,最终找到了解开谜题的“两把钥匙”——转录因子LEC2和SPCH。这对基因“开关”协同作用,能激活生长素合成通路,让普通的气孔前体细胞直接“变身”全能干细胞,绕过愈伤组织阶段实现完整植株再生。这种对细胞命运的精准掌控,彻底打开了植物再生机制的“黑箱”。


微信图片_20251010102531_380_1362.jpg(图片源于网络)

 
     科研的价值从来不止于理论突破。过去因再生机制不明,多数农作物难以建立离体繁殖系统,制约了育种效率与基因工程应用。如今,这项成果为农业生物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可能:杂交育种周期有望大幅缩短,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有了理论蓝图,珍稀植物保护也将获得全新技术路径。正如团队所秉持的,“做基础研究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让成果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从实验室的基因机制到田间的粮食安全,科研初心与国家需求在此实现完美契合。
 
     中科院院士种康的评价恰是这份贡献的最佳注脚:“标志着中国在植物发育和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为世界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从2005年开启探索到2025年登顶顶刊,二十年时光沉淀的不仅是科研数据,更是中国科学家“不赶时髦、不做快餐”的治学态度。在种业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这份坚守正转化为攥紧“中国种子”的底气,让基础研究的根系扎得更深,结出保障粮食安全的硕果。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