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种啥都不晚”遭遇大旱拷问:气候危机下的农谚失灵与农业突围
中国早报陕西讯(特约记者 周刚振)今年立夏至小满期间,华北、黄淮等地的极端干旱与高温天气,为传统农谚“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场历史罕见的旱灾不仅考验着农业生产的韧性,更暴露出气候变化背景下传统农耕智慧的局限性。在“天干成这样”的现实中,能否“说大话”已非简单的农时问题,而是关乎粮食安全与生态治理的深刻命题。
农谚的失效:极端天气颠覆传统时序
“种啥都不晚”的前提是气候条件适宜,但今年北方多地自3月起降水量较常年减少五成以上,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等地连续70天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小麦灌浆受阻、植株高度比往年低10厘米,甚至出现绝收风险。高温叠加干热风(5月河南林州气温达43.2℃),导致小麦青枯逼熟,传统依靠“麦黄水”保墒的措施在无水源地区形同虚设。此时即便勉强播种,作物出苗率也普遍偏低,如陕西长武县玉米缺苗率达30%,农田大面积撂荒。
抗旱的困境:成本激增与技术短板
干旱不仅打破农时节奏,更推高种植成本。河南南阳农民为1300亩小麦四次浇灌耗资6万元电费,陕西泾阳合作社灌溉成本同比翻倍。基础设施短板加剧危机:驻马店机电井因线路断裂无法使用,鹿邑智能灌溉系统因成本过高难以推广,暴露高标准农田“重建设轻维护”的痼疾。尽管政府投入抗旱资金、实施人工增雨,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逼近死线,江苏长江段流量减少26%,跨区域调水面临瓶颈。
破局之路:从被动应对到系统重构
这场旱灾警示,单纯依赖传统经验已难应对气候危机。短期需强化应急措施:如河南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重启机井,广西推广旱稻节水七成,陕西推广覆膜技术提升出苗率。长期则应推动系统性变革:培育抗旱品种(如抗干热风小麦)、完善水利设施运维机制、建立“骤旱”预警体系。更需反思农业规模化与生态承载力的平衡,河南种植大户因成本挤压陷入“粗放经营—亏损”循环的教训,提示需重构适度规模与技术适配的新模式。
当“靠天吃饭”遭遇“天不遂人愿”,“种啥都不晚”的自信背后,实需植入现代科技的韧性。这场旱灾既是警钟,也是契机——唯有将传统智慧与气候适应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旱涝同防”的农业生产体系,方能在变幻的天象中守住粮仓,让农谚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值班总编辑 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