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海关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济南海关驻村第一书记的“浇花泉实践”
中国早报山东讯(通讯员 张凯 张胤)“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坚持用创新思维突破。”来自济南海关的省派第一书记宋平,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写道。2024年1月,宋平书记从济南海关来到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源县浇花泉村。今天,一条崭新的光伏长廊如巨龙般盘卧,阳光下的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它不仅照亮了村庄,更照亮了村民的心。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凝聚着济南海关派驻第一书记宋平的心血与智慧,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宋平用海关人的实干与情怀,以“思想破冰”引领了“发展突围”,完美诠释了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的乡村振兴之道,
精准“输血”,为乡村注入生命之源
初到浇花泉,宋平没有急于“铺摊子”,而是像海关进行风险分析一样,带着“精准”二字扎进了田间地头。一个月,155户村民家,他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在低保户杜大爷家,他听懂了“柴米油盐”的民生之艰;在樱桃园里,他学会了“开花结果”的产业之规。
调研越深,思路越明。面对村庄发展“贫血”的困境,宋平果断开启“输血”模式。他发挥海关系统优势,积极争取资源。当了解到村里最大的优势是光照充足,而最大瓶颈是电网消纳能力不足时,他迎难而上,往返各部门沟通20余次,创新性地提出“光伏+文化长廊”的方案,最终为村子争取到了特批资格。
资金不够,他统筹2024、2025年度省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0万元和村集体借款380万元,建成沂源县首条集光伏发电、景观、休闲等为一体的光伏文化长廊。如今,这座总容量为1.5MW、年收益可达70万元、稳定运行25年的光伏长廊,已成为浇花泉村稳定的“阳光银行”。项目运行4个月以来,累计收入27万元。
同时,济南海关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挤出的32万元帮扶资金,修建2处崭新的公厕和800米平整的道路,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这份来自海关的“精准输血”,为浇花泉的复苏注入了第一股宝贵的生命之源。
持续“造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输血”解一时之困,“造血”才能谋长远之策。宋平深知,必须为村子建立起自我发展的“造血系统”。他巧妙地将自己打造成连接海关与地方的“超级联系人”,推动一场深刻的“关地联动”。
他盘活村里32个闲置的蔬菜大棚,引入专业葡萄种植公司,一签10年,彻底卸下了村集体经营的包袱。他邀请农业专家传经送宝,组织海关业务骨干为当地外贸企业“把脉问诊”,将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化的管理理念植入乡村肌理。
更可贵的是,他将浇花泉村变成了海关新关员的“实践课堂”,让年轻的力量与乡土中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一切,都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授人以渔的引导。宋平说:“我们要打造的,是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队伍’。”他正在一步步为浇花泉构建起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和人才基础,让乡村自身拥有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
有效“活血”,唤醒乡村蓬勃朝气
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丰盈。宋平工作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乡村的“活血化瘀”—唤醒村民内心的发展热情,让整个村庄“脉动”起来。
“宋书记带来的不仅是项目,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村党支部书记徐祥玉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推动建成的电商直播基地,让村里的粗面馒头等土特产飞出了山村,春节期间一度爆单。村民们看着自家的产品变成热销商品,脸上的笑容更自信了。他组织订阅党报党刊,开展各类培训,引导村民思想“破冰”,实现“认知升维”。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完全融入,宋平与村民们早已亲如一家。他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村民眼中信任的光芒和前进的动力。
“我在这里做的每一分的努力、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村民们都给予了最大的包容、鼓励和肯定。现在我已经完全融入到村民中,我很热爱乡村振兴事业,并珍视这段工作经历,这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宋平感慨地说。如今的浇花泉村,在宋平的帮助下,不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更重要的是村民的发展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宋平用海关人的实干担当,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这个沂蒙山区的小村庄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见证着海关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张兆伟
值班总编: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