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文学艺术研究院:赤诚开新境 气象越两载
广东:吴妍俊
此刻,我正对着这两行墨迹未干的字出神——“许国赤诚辉日月,峰峦气象大文章”。墨香在空气里丝丝缕缕地游走,如时间低语,似诗魂徘徊。两周年,七百多个日夜,对一条奔涌的河流而言,不过是几朵跃起的浪花;但对一片正悉心耕耘的园地而言,却足以让思想的根须深深扎进土壤,让艺术的枝桠孕育出第一片蓊郁。

研究院,以许峰老师之名立世。一个军人与诗人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奇妙的张力——一半是钢铁的意志与疆场的风沙,另一半是月下的清辉与文字的柔暖。这便注定了它的血脉里,流淌着两种基因:一份是行伍的赤诚、坚毅与担当,如磐石般稳固;另一份是诗心的敏锐、丰沛与烂漫,似流云般飘逸。正是这刚与柔的交融,让它从诞生之初,便怀抱着吞吐山河的格局。

我的思绪溯流而上,回到2023年12月的某个冬日。想起:“许峰诗歌研究群”在虚拟空间里点亮第一盏灯时,不过是一星微弱的火种。然而,诗心与理想,从来最易燃。一群同道之人,隔着屏幕,以诗句相互取暖,以唱和彼此照亮。那荧荧之光,在时光的流逝中,执着地亮着。它在等待一个归宿,一个能在现实世界里与之共鸣的坚实基座。

于是,便有了2024年12月,在暨南大学那书香氤氲的殿堂里,那场郑重的挂牌仪式。从线上的“诗群”到高等学府的“研究院”,这绝非简单的空间迁徙,而是一次身份的确认,一次精神的落地生根。它让飘渺的灵感,接上了深厚的学府气韵。但这远非终点,艺术的疆域从无边界。就在这个秋天,它再度破茧,升格为“文学艺术研究院”。从“诗歌”到“文学艺术”,一词之变,境界全出。它仿佛推开了一扇更宽阔的大门,门后是诗歌的绽放、绘画的勾勒、书法的笔锋、音乐的旋律……万般艺海,皆可在此激情交汇,可谓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值此周年庆典,院内诸位名家,纷纷以最风雅的方式,呈上赤诚之心。这真是一场令人心醉的雅集,文学家们在格律的方寸天地间挥洒才情,将满腔祝愿凝练成工整的联语、铿锵的绝句。那平仄起伏间,回荡着千年文脉的悠然韵律。而书法家们,则并非简单的抄录,他们面对这些诗行,如同独具慧眼的指挥家面对乐谱,进行着充满个性的二度创作。一支柔毫在他们手中,化作生命的律动,浓淡干湿,是情感的脉搏;疏密欹正,是思想的姿态。他们让文字超越表意功能,赋予其视觉的节奏与空间的旋律。

这是一场“守”与“破”的完美共舞。文学家们,守护着文字的内核与经典的法则;书画家们,则大胆地打破形式的束缚,以美学的视角,对传统进行着解构与重塑。这一守一破之间,恰是许峰研究院最动人的精神注脚:它的双脚,牢牢站立在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上;它的双眼,却始终望向那闪烁星辰的未来。

眼前这些诗书合璧的佳作,早已超越了致贺的礼节。它们是情感的琥珀,凝结了此刻所有的热望与感动;它们也是精神的火种,光芒温润而坚定,足以照亮彼此前行的漫漫长路。

两周年,是一座小小的碑亭。我们在此稍作驻足,回望来路,足迹清晰而坚定。但我们不会停留太久,因为前方的风,正送来更远处花草的芬芳。这场庆典,是上一段华彩乐章的完美收官,更是下一段辉煌序曲的嘹亮开篇。在那片由赤诚与才情共同浇灌的园地里,愿沃土深植,永葆金石之志与云水之心;愿名家共勉,让才情如春水般在此奔流交汇;愿新的花树不断生发,在未来的春秋里,蔚然成林。那时,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将是一页值得传诵的美丽篇章。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在《中国早报》《人民基层在线》《中国农业网》《乡村振兴网 》《都市头条》《大象新闻》等新闻媒体发布作品百余篇。(组稿:晓星 放飞)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投稿邮箱
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