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外三篇)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9/08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滕梓菡


执笔挥洒,篆、隶、草、行、楷。停笔回首,中华几千年,翰墨氤氲间,是文明的脉搏在跳动。在春节的联红、端午的粽香、中秋的月明之外,我更愿以笔墨传承书法的千秋薪火,以及那比墨色更深沉的精神之光。

 

那年寒冬,长沙罕见地落了大雪。银装素裹中,一抹墨香牵引了我的目光。斜对门家门前,红纸上的黑字如游龙惊鸿。“这是书法,是咱们的传统文化。”外公的话如种子落入我心田。年后,我便执起了毛笔。

 微信图片_2025-09-08_072614_975.jpg

从一横开始,在黄色毛边纸上留下歪歪扭扭的痕迹。老师把着我的手,墨香混着宣纸的气息,一点一滴沁入年少的时光。就在我渐入佳境,准备报考六级时,一个“之”字成了拦路虎。点要三角,横撇相依而不重叠,捺笔需经历粗细之变……三周反复练习仍不得其法,墨色仿佛都黯淡了。

 

疫情让我暂别课堂,也给了我逃避的借口。直到外公温和却坚定地坐到我身边:“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很多战友永远长眠在那里。”他的声音平静如深潭:“身后即是家国,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乖孙女,你觉得写一个字,比穿过枪林弹雨还难吗?”

 

这些话如惊雷贯耳。外公给了我一周调整期,而后开始亲自指导。他不仅教我运笔,更教我体会每个笔画里的筋骨与气韵。渐渐的,“之”字不再是我的噩梦,而成了我的朋友。

 

去年寒冬,外公永远离开了我们。铺展宣纸,研墨提笔,我为外公书写挽联。墨汁在纸上洇开,泪水随之滴落。笔尖颤抖,心绪如潮——别儿女,辞乡邻……每一笔都是思念,每一划都是传承。

 微信图片_2025-09-08_072622_159.jpg

如今,书法十级证书静静躺在书柜里,而那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行书作品始终悬于墙上。它不仅是我的座右铭,更是外公留下的精神图腾。墨池水暖,笔冢情深。我会继续写下去,让横竖撇捺间流淌的不只是墨色,更有中华民族不屈的风骨与精魂。

 

外公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已融入墨香,随着每一笔的起落转承,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这墨色里的江山,这笔锋下的风骨,自当由我辈继续书写,万古长青。

 

◆不碎

记忆深处,一只青白釉色的陶瓷杯静卧在时光长河中。杯身釉色如凝脂,边缘勾勒着淡青缠枝纹,仿佛将岁月温柔地锁进每一道细密的冰裂纹里。它曾是我最珍视的物件,更是跨越生死的情谊见证。

 

去年初春,细雨斜织的午后,朋友来家中做客。我取出瓷杯泡上桂花茶,氤氲的热气裹着甜香,在窗上晕开朦胧的雾。我们倚着飘窗说笑,她忽然起身取书,衣袖带倒了茶杯——一声脆响,瓷片如凋零的白玉兰散落满地。

空气陡然凝固。我盯着地上蜿蜒的水渍,喉咙发紧:“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传家宝……”

 

沉默中,我想起太爷爷常说的故事:那年战火烧到家乡,他躲进地窖,竟与多年未见的发小重逢。枪炮声逼近时,发小突然将青瓷杯塞进他怀里:“带着它,他会像我一样护着你活下去。”说罢转身冲出,引开追兵。太爷蜷在角落,听见密集的枪声撕裂长空,怀中的杯子却被他捂得热乎乎的。

 

此刻,愤怒与心痛交织,却在她苍白的脸上看到同样的破碎。我终是咽下了更多话。

 

那夜,春雨淅淅沥沥,我蜷在床上盯着装碎片的檀木盒,月光透过窗棂,将瓷片割成锋利的星子。晨光熹微时,我轻轻打开木盒。一片瓷上残留着半朵青花,恍然忆起去年暴雨突至,朋友把唯一雨伞硬塞给我,自己淋得透湿,却笑着说“就当免费洗澡”;期末考失利那晚,她偷偷买来我最爱的熟板栗……  


我打着雨伞冲进雨幕。朋友家门前的梧桐树在风雨中婆娑,树下一盏昏黄的路灯将她单薄的身影拉得很长。“我找遍了资料,说糯米胶能修补瓷器……”她抬头时,发梢的雨水混着泪水滚落,“虽然再也盛不了茶,但我们可以把它嵌成画。”  


我正思索着如何向她道歉,却脚下一滑,她为了扶我,伸出一只手来,两人跌坐在雨中,却同时笑出了声。我摸到她冰凉的指尖,想起太爷爷发小的故事哽咽着说:“该道歉的是我,只不过是一个杯子,没关系,比起杯子,你才是我最该珍惜的财富……”她的眼眶倏地红了,紧紧攥住我的手腕:“碎的是杯子,又不是我们。”雨丝将我们的影子浸成一团墨色,而心底的伤口,正在这场春雨里悄然愈合。  


后来我们将瓷片嵌进梨木相框,我用隶书写下“不碎”二字。如今它悬在我书桌上方,每当暮色四合,瓷片便与晚霞一同流转出温润光泽。杯子终究没能复原如初,但那些裂痕里藏着的,是比完美更动人的故事——原来真正的财富,是战火中推你入生门的手,是那坚不可摧的友谊,是破碎时光里永不熄灭的微光。 

 

窗外的梧桐又抽新芽,我轻抚相框默念:人生长路,愿我们永远珍藏这份“不碎”的勇气。那些历经考验、被彼此真心浇灌的情谊,终会在岁月的裂痕中,长出更坚韧的根系。  

 

 

◆全等三角形的紧箍咒

暮色像融化的焦糖,缓缓浸透云层。远处的山峦裹着青黛色薄纱,轮廓在氤氲雾气中若隐若现。一张数学卷子滑落眼前,鲜红的满分印记在压轴题旁闪烁。恍然间,我好似听到了那年冬日书叶翻动的声音……


又是一年冬日,窗外寒风凛冽,细小的雪花在天空慢慢飘落,数学月考卷发下来的那一刻,我的手心却沁出了汗珠。最后那道全等几何证明题像座火焰山横在眼前,△ABC和△DEF张牙舞爪地嘲笑着我。橡皮擦在"求证:∠BAC=∠EDF"的字迹上来回摩擦,把试卷擦出了毛边。突然,书包里露出《西游记》的一角,孙悟空正被观音戴上紧箍咒的画面刺痛了我的眼睛——那金环收缩时的光芒,竞与我画不出的辅助线相重叠。


记得第一次读西游记时,我最讨厌紧箍咒这段。凭什么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要被一个金环束缚?可重读三打白骨精,突然发现孙悟空被念紧箍咒时,铜头铁额上暴起的青筋下藏着顿悟的震颤。就像此刻,我盯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不愿被几何法则约束的野猴子,总以为“角边角”“角角边”是唐僧的咒语,却从未真正诚心参悟这紧箍中的逻辑,不愿真的沉下心来,去仔细研究这几何之中的奥秘。


我真的要因为困难而放弃数学吗?第二天清晨,我翻出满是红叉的练习册,在扉页画了个带紧箍咒的猴头。既然孙悟空能在紧箍咒里学会用火眼金睛看破妖雾,我为什么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看穿题目?课本上枯燥的"边角边""角边角"定理,突然变成了唐僧念的紧箍咒——不是束缚,而是照妖镜般的解题密钥。笔尖悬停之时,耳畔似有梵音轻诵,进入几何之门,当借法则之眼。


我开始像孙悟空练习驾筋斗云那样死磕全等证明。午休时用三角板在课桌上比划,把同学们的谈笑声当成花果山的猴群喧闹;放学后留在空教室,看夕阳把黑板上的几何图染成火焰山颜色。有次卡在"公共角相等"的证明环节,急得把草稿纸团成“炼丹炉”,却突然想起孙悟空被三昧真火淬炼时,也是先疼得打滚才炼成火眼金睛的。我展开纸团继续演算,笔尖在纸上犁出八卦炉里的焦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渐渐流去,我手指上握笔的老茧也在不经意间粗了些许。


月考那天,当看到压轴题里那两个背靠背的全等三角形时,我差点笑出声——这不就是真假美猴王吗?第一问用"边角边"定理时,我仿佛看见孙悟空揪着六耳猕猴的衣领;第二问找公共边时,笔尖化作他拔下的毫毛;当最终用"角边角"完成证明时,墨水晕染出的圆恰似如来佛祖降服二心时绽放的金光。交卷铃响时,监考老师惊讶地看着我在试卷角落画的小猴头,他一跃向满分的云端。


现在我的错题本扉页还留着那个戴紧箍咒的涂鸦,只是旁边多了行小字:"全等三角形的咒语,是打开几何天宫的密码"。现在当我翻开那本泛黄的《西游记》,那个曾经大闹天宫的顽猴,最终在八十一难的磨砺中学会了用紧箍咒照见本心。就像我书桌上那支磨秃的金箍棒铅笔,见证了一个女孩在几何迷宫里的蜕变。


原来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腾云驾雾,而是在每个想要放弃的深夜,依然选择多画一条辅助线的坚持。那些曾经令我望而生畏的全等符号,如今都化作了人生考卷上的通关印记。我终于明白,数学题里的边角关系就像取经路上的劫难,看似是束缚的定理实则是照亮前路的火把。


当我成为全班压轴题唯一一个做对的时候,老师的表扬声,同学的赞叹声恰似雷音寺的佛光。而那个在月考中与全等三角形较劲的下午,已然成为我最珍贵的修行记忆。或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部活的《西游记》,我们都在自己的八十一难里,从莽撞的"弼马温"成长为沉稳的"斗战胜佛"。


凭栏远眺,流云舒卷,忽然懂得: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我们咬牙突破的那道压轴题之后,就像唐僧师徒望见的大雷音寺,永远闪耀在坚持到底的人眼中,而这一路走来的汗水和泪水,终将凝结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经。

 

 心灯


暮色渐沉,路灯晕开暖黄,将我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地上。这熟悉的光,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引我回到那些灯下苦读的夜晚,也照亮了心底曾短暂蒙尘的一隅——那盏曾经忽明忽暗的小台灯,成了我灵魂深处最清晰的航标。


记得那次物理小考前夜,我像往常一般将作业草草结束,开始玩手机。试卷发下,几道电路题不会,不经意间将脖子伸长,“借鉴”邻桌答案。成绩下来,还好,93分,应该没被发现吧?但归家途中,不知为何,平日明亮的路灯,随心跳闪烁,正直根基开始摇晃。


第二天上课,老师讲解试卷上关于电灯原理的题目,我却有些如坐针毡。下课铃响,我被老师叫住,我想过他会批评我,却不曾想递给我一个朴素的纸盒,心中不免窃喜没被发现。回到家,打开盒子,一盏小小的白色台灯静静躺在里面,插上电源,灯光亮起,好似不安地闪动着。盒底压着一张字条:“电流不稳,是接触不良;学习不稳,是基础不牢。好好读书,更要好好做人!”


这行字,像一束强光,猛地穿透了我自欺的迷雾。我怔怔地望着那盏闪烁的台灯,忽然明白:靠“借鉴”得来的分数,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更骗不过我们的未来。它根本撑不起我的未来,反而会像接触不良的电流,随时可能让我的人生陷入黑暗。哪个地方,会真正信任和接纳一个不诚实的人呢?


从此,这盏小台灯便成了我最忠实的守夜人。我把它放在书桌正中央,它那闪烁的光,像一面自省的镜子。我翻开了物理书,重新摊开那张“93分”的试卷,直面那些曾经被我“借鉴”过去的题目。我深吸一口气,开始写。我拿起铅笔,沿着假想的电流方向,在草稿纸上描画箭头。我一遍遍扫描,看电路是否有断路或者短路的情况……随着我笔尖艰难的移动、橡皮擦反复的修改,那光影的轮廓似乎也一次比一次更清晰。当我终于依靠自己推导出正确答案,落下最后一笔的瞬间,我抬头望去——那盏台灯仿佛也在屏息等待,它的光芒不再跳动,而是静静地、稳稳地铺满书桌,澄澈如水,温暖如初。那一刻,我感到内心的某一处断路,也被悄然接通了。


这盏灯,不仅照亮了书本,更点燃了我心中求索的火苗。为了真正“接通”知识的基础,我开始了笨拙却扎实的努力:下课时我会跑到老师的办公桌前,向老师询问问题;午休时和同桌争得面红耳赤,思想碰撞,擦出火花;晚上回到家,在台灯下敲击键盘,搜典型例题,原理模型,直到那个模糊的“为什么”变得清晰透亮。每攻克一道难题,我都会在台灯下进行归纳总结——是欧姆定律的应用?是串并联的识别?真正吃透方法,让知识如电流般畅通无阻。


后来,当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那枚小小的灯丝,电流终于沿着粉笔的轨迹流进我心里……那些曾经枯燥的公式和定律,终于像清冽的泉水,欢快的滋润着我的心田。 面对难题,我也好像如鱼得水,轻松写出。几天后,老师在走廊碰到我,只是看了一眼我重重的黑眼圈,笑着问:“台灯还好用吗?”我用力地点点头:“嗯,特别亮!”我们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原来,他送我的不只是一盏灯,更是一份无声的信任和期待。


这盏灯,如今依旧静静地立在我的案头。它的光芒早已不再闪烁,柔和而坚定,它时刻提醒我:人生最可靠的电源,永远连接在自己的心上。那场关于“93分”的教训,像一道深刻的烙印:“借鉴”,绝不只是试卷上的一个污点,它是对自己汗水的背叛,是对师长信任的辜负,更是自己品性的裂缝,一个在起点就学会用虚假装饰自己的人,如何能扛起未来的重任?

 

这盏灯所照亮的,早已超越书页上的字句,它穿透灵魂深处的小径,让我明白:人生长路迢迢,唯有以一颗澄澈的心为灯,以不灭的诚信为油,才能让光焰恒久明亮,稳稳照亮自己脚下的每一步,并在漫长的旅途中,有力量去映亮他人可能同样迷茫的远方。


这就是灯的光明路,一条由心灯指引,通向踏实与光亮的道路。(作者单位    长沙市南雅中学C2301班   指导老师:邓湖花 )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