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王象三:汶上隐蔽战线的忠诚守护者
口述整理 王金壁
在山东汶上县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王象三(又名王秉臣)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共隐蔽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他以国民党四区区长及酒馆经营者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为汶上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双重身份下的革命坚守
王象三,山东汶上县战湾村人,其早年经历虽因史料有限而难以全面还原,但他在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1937年夏季,汶上县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与恐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象三以国民党四区区长和酒馆经营者的双重身份,秘密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以酒馆为据点,联合陈伯衡、曹志尚等进步人士,秘密组建了“力生合作社”,办公地点开始在汶上县城西门,后搬迁到战湾王象三酒馆办公。他们以经济互助为掩护,积极联络抗日志士,筹集物资,并传递情报,为党组织在汶上地区的秘密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永安寺起义的幕后支柱
1938年1月14日,陈伯衡、刘星、曹志尚、王象三、田子珍等人在战湾村的家中北场院主持召开了永安寺起义筹备会议。该地点地势隐蔽,四周有高大的土墙和茂密的林木遮挡,为会议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参会人员近30人,王象三精心安排了人员警戒,并负责会议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会议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顺利进行。会议经过深入讨论,最终决定正式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汶上县抗日自卫队”,并推举陈伯衡为团长,曹志尚为副团长,刘星任政委。考虑到身份的隐蔽性,王象三并未直接参与起义的领导工作,而是继续担任地下联络站站长,负责情报收集与后勤支援。
1938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永安寺起义成功举行,近200名爱国青年和农民踊跃参加。这支队伍后来成为鲁西南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象三在起义中发挥了关键的幕后支持作用,他的贡献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对起义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误解与最终正名
永安寺起义后,王象三继续在敌占区潜伏,以国民党区长的身份为党组织提供关键情报。解放初期,由于地下工作的特殊性质,王象三曾被误认为是“国民党员”,并被迫隐居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这一误解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从未放弃对党的忠诚。经过战友刘星、刘启文等人的积极证明,以及党组织对相关史料的深入核实,王象三的中共党员身份及其在革命期间的卓越贡献最终得到了确认,他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1966年,王象三在大庆市逝世,其事迹在《汶上党史》及地方史料中得以还原,他的名字和贡献被永远铭记。
四、精神传承与历史意义:隐蔽战线英雄的精神丰碑
王象三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群体的生动缩影,更是一部用忠诚与智慧书写的革命史诗。在那个风雨如晦、危机四伏的年代,他没有身着军装驰骋沙场的赫赫战功,却以“酒馆老板”“国民党四区区长”的平凡身份为伪装,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默默坚守——他深知每一次为地下党员传递情报、每一次为秘密会议提供掩护、每一次为抗日队伍筹集物资,都伴随着暴露身份、遭遇迫害的巨大风险,但他始终以坚定的信仰扛下这份责任,用细致入微的行动为汶上革命事业筑牢了坚实的“后方防线”。
他经营的酒馆,早已超越了“生意场所”的本质,成为汶上早期党组织最可靠的“安全屋”:在这里,中共地下党员得以避开日伪军与反动势力的搜查,安全召开决定抗战走向的秘密会议;在这里,珍贵的抗日情报通过暗号与默契悄然传递,成为武装斗争的“千里眼”;在这里,疲惫的革命志士能喝上一碗热酒、吃上一顿饱饭,短暂休整后再赴征程。而由他协助支撑的“力生合作社”,则是团结群众、支援抗战的关键枢纽——它以“经济互助”为纽带,将原本分散的村民凝聚成抗日的“同心圆”,既为抗日队伍解决了粮食、药品等急需物资,更在潜移默化中播撒革命火种,让“保家卫国”的信念深入汶上百姓心中。
王象三的故事,从来不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单一颂扬,而是对无数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深切缅怀。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有太多像王象三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留下详尽的生平记载,或许未曾在历史典籍中占据显眼篇幅,却以“隐姓埋名”的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革命胜利铺路搭桥。他们是穿梭于街巷的情报员、是掩护同志的普通商人、是传递消息的乡村教师……正是这些“平凡人”的默默付出,汇聚成推动革命前进的磅礴力量,他们的功绩,理应被永远铭记。
如今,革命前辈虽已长眠,但他们用生命与信仰铸就的精神丰碑,始终矗立在人民心中。在汶上大地,纪念王象三与革命先烈的传统从未中断:每逢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八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当地群众、党员干部、学生代表都会自发来到“王象三酒馆”遗址前,通过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聆听革命故事等方式,缅怀先烈的峥嵘岁月,感受先辈的家国情怀。遗址前的每一束鲜花、每一次驻足、每一段讲述,都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接续传承。
在当今时代,重述王象三的故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辈的缅怀,更是为了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王象三身上那份“临危不惧的勇气”“矢志不渝的忠诚”“甘于奉献的担当”,在今天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它提醒着我们,今日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的;它鞭策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要始终坚守信仰、勇担使命,以实际行动续写属于中国人的责任与荣光。
王象三的忠诚与奉献,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汶上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故事,会在一代又一代人口中流传;他的精神,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纪念中升华,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指引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上述资料根据汶上党史资料、刘星、刘启文、战湾村老党员口述整理。王金壁
责任编辑:张兆伟
值班总编: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