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德耀阅兵场:旗帜小记者对话“北京榜样”李培义
中国早报北京讯(孙晓颖、李俊、李国豪 旗帜小记者:李柏霖、袁羽桐)“天安门前,当受阅部队铿锵有力的步伐震动大地,当新型武器装备隆隆驶过长安街,我看到的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民族道德的彰显。”面对围绕身旁的旗帜小记者,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馆长李培义深情地分享着他在九三阅兵现场的感悟。
9月6日上午,旗帜小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刚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的北京榜样。
他是一位有38年军龄的老兵,曾任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解放军长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他也是一位文化传播者,2012年退休后,李培义积极探索新时代道德文化传播之路。
他建立了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以老牌匾、篆刻、书法、石条、拓片为内容的“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令人惊叹的是,他征集收藏的数千件馆藏物品,每件都突出一个“德”字。崇德堂匾额博物馆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它采用 “无处不教育、无物不教化、件件皆教具” 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
李培义馆长还亲自为旗帜小记者介绍了博物馆的展厅和珍贵的匾额。他希望参观者可以用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动手做,全方位感受德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分为传统道德文化展示区、道德文化传播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馆内设立了匾额拓印、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体验项目,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课堂。崇德堂博物馆已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大课堂,年平均接待参观人员2万多人。
李培义馆长自2016年起每天创作一幅“德”字楹联,至今已有3000余副,原作全部免费赠送参观者。这位荣获“北京榜样”、“朝阳区优秀博物馆人”等称号的老人,今年被邀请参加了九三阅兵观礼。
“当我收到九三阅兵邀请函时,心情非常激动。”李培义馆长告诉旗帜小记者们,“这是党和国家对我的认可,也是对道德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视。”作为曾经的老兵,阅兵场上的受阅部队让李培义感慨万千。“军队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更体现在军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上。”
《赞东风五号》作者:李培义,广场阅兵军威展,东风五号耀苍穹。射程万里惊环宇,烈火千重震九重。国之重器安天下,士有贤能立世中。欲得他人尊重久,须凭实力建奇功。
李培义馆长认为,九三阅兵所展现的爱国情怀、纪律意识和团结精神,与他倡导的道德文化密不可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道德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他告诉旗帜小记者们,九三阅兵中展现的诸多细节,如官兵们严格的纪律、高度的专注和极致的坚持,都是道德素养的体现,值得青少年学习。他认为,九三阅兵与道德文化都传承着同样的民族精神血脉——爱国守信、坚韧不拔、团结互助。
《九三阅兵见喜鸟感怀》作者:李培义,天安门前阅兵隆,华灯之上鹊影匆。单翼飞来添喜庆,孤姿挺立赏军容。步伐铿锵壮军威,东风亮剑震寰宇。华夏儿女昂斗志,谁敢欺吾大国风。
面对旗帜小记者们,李培义馆长提出了殷切希望:青少年应该从阅兵中学习纪律与协作、专注与坚持、责任与敬畏的品质。要学习参阅官兵那种日均重复训练上千次,将误差控制在极短时间内的专注与坚持精神。李培义馆长鼓励青少年:“不要因年龄小或缺乏经验而胆怯,只要勇于拼搏、自强自立,就能突破自身限制,实现自我超越。”他特别建议青少年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无论是好好学习、帮助同学,还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都是爱国的表现。
临别时,李培义馆长向旗帜小记者们赠送了他亲自创作的“德”字楹联。”作为旗帜小记者袁羽桐说:“这次采访让我受益匪浅。李爷爷的故事告诉我,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旗帜小记者李柏霖说:“在崇德堂博物馆我们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最让我震撼的是,李爷爷坚持每天创作一幅德字楹联,三千多个日夜从未间断,这不仅是毅力,更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鼓舞。”
李培义馆长说九三阅兵中那些年轻战士坚毅的眼神,是薪火相传的承诺。他希望青少年们能传承这份精神,因为“山河无恙,因有忠魂守望;盛世长宁,唯靠吾辈担当”。
值班总编: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