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雅韵飘香 相聚美陶湾: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启幕,共绘湾区艺术新图景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王光兴 通讯员 吴妍俊 放飞 )2025年10月15日,广东省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陶·创客会馆一楼人潮涌动、气氛热烈。由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美陶湾)实践基地主办的“雅韵飘香 相聚美陶湾——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在此隆重开幕。作为该实践基地的核心项目,展览以笔墨丹青为媒介,贯通千年陶都的历史文脉,全方位展现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多元风貌,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艺术为桥,文脉交融谱新篇
本次展览在广东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由中国澳门中华书画艺术协会精心承办,并联合香港中华书画家协进会、西关书画院、开平市美术家协会、山东水墨丹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共同协办,跨越粤港澳三地,彰显了湾区文化同源共流、带动协同发展的鲜明格局。
展览以“雅韵飘香 相聚美陶湾”为主题,致力于实现书画艺术与陶瓷文化的跨界对话,激活传统美学的当代基因,展现美陶湾作为文化地标的开放姿态与创新活力。在现场,古典意蕴与现代的创新理念相互交融,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特色纷呈、韵味悠长的文化体验。
本次展览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书画大家与“文艺两新”领域的青年才俊,堪称一场艺术盛宴,展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代际传承与创新活力。
名家荟萃,佳作云集展风采
港澳艺术家的参与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他们以湾区风貌与人文精神为创作主题,通过水墨语言讲述“一国两制”实践下的文化交融故事,生动展现粤港澳三地艺术创作中“和而不同”的美学特质。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书画技艺,更深刻诠释了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
为弘扬湾区文化,澳门中华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黄华欢积极协助张国洪会长,组织、荟萃珠海斗门、江门新会两地丹青妙手,共襄盛展。

黄华欢先生作为“再世郑板桥”徐千里入室弟子,在花鸟画领域独树一帜,尤擅画竹。其作品屡次亮相于澳门、珠海、江门、佛山等重要展览,广受赞誉。《扎根岩石中凌空抒怀抱》《不可居无竹》相继被东仓里美术馆收藏、佛山市档案馆永久珍藏,《清风》《春风》也在广州图书馆、中山档案馆留下璀璨印记,标志着其艺术价值已获学术与官方机构的双重认可。此次参展的《竹幽喜鸣唱》意境清雅,墨韵氤氲;《池塘飘芬芳,借月把荷赏》则格调高雅,寄寓了对家国团圆、山河锦绣的深情祝愿。



张瑞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身兼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冈州画院院长等职。此次,他以两幅写意三角梅作品精彩亮相,巧妙地将江门市花这一地域符号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不仅淋漓展现了茅龙笔古朴劲健的独特表现力,更作出了一次有力的文化宣言,彰显了“非遗”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强韧生命力。

周广英,湖北省黄冈地区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国画艺委会荣誉顾问。作品曾收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邮票集,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曾任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特聘美术讲师的他,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作为一名职业画家,他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其作品持续被收藏者青睐,展现出卓越的市场吸引力,是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兼具的成功范例。他擅画牡丹,这次的参展作品《牡丹松树图》更是其强大市场吸引力的直观证明。作品布局之巧、用色之谐、刻画之精,将松之刚健、牡丹之柔美、麻雀之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备受观众喜爱推崇。
黄志庆,珠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珠海市斗门区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多次获奖,还多次刊登在《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澳门日报》等主流报刊。他擅画花鸟,此次参展作品以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为基础,融汇淡彩敷染,笔墨细腻灵动,构图精巧雅致,将花卉与禽鸟自然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态意境,展现出自然生灵间的和谐共生之美。

曾根源,珠海市美术家协会,珠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斗门区美术书法协会理事。他的参展作品《安居图》以芭蕉、麻雀意象主体,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小景,笔墨层次丰富,生动传递出“安居乐业”的美好寄寓,观者如置身世外桃源。该作品在延续传统文人画精神的基础上,亦赋予传统题材在新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湾区共振,文化赋能向未来
此次“雅韵飘香 相聚美陶湾”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事,更因粤港澳大湾区书画家的深度参与,在多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打造湾区文化交流的盛宴,共绘“文化同心圆”。本次展览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深度交融的一次生动实践。虽在佛山举办,但汇聚了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珠海、新会、开平、广州、山东、北京等多地的艺术协会与名家,形成了跨越地域的合力。这种“湾区联动”的模式打破了过去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层,为三地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港澳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作,与内地艺术家的作品同台辉映,生动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湾区文化特质。展览以艺术为纽带,紧密了湾区内的文化联系,共同绘制了一个包容、开放、充满活力的“文化同心圆”,这种辐射效应为构建人文湾区注了强劲动能。
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活“当代生命力”。展览的核心意义之一在于推进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书画艺术本身的代际传承中,更见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运用。张瑞亨先生以国家级非遗“白沙茅龙笔”绘制江门市花三角梅,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典范,将古老的技艺与当代的审美和地方文化符号完美结合,赋予了“非遗”崭新的生命力。同时,展览主题强调书画艺术与佛山千年陶都的陶瓷文化进行“跨界对话”,这种尝试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为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探索了新的路径。
三是赋予湾区群众艺术享受与精神动力,滋养“人文精气神”。在精神层面,此次展览为湾区群众带来了一场高水准的文化盛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艺术家们通过笔墨丹青,传递了高洁、坚韧(如竹)、祥和(如安居图)、团圆(如荷月)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意象。黄华欢先生借画作寄寓对家国团圆之愿,抒山河秀丽之情;曾根源先生的《安居图》描绘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周广英的《牡丹松树图》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作品在带来审美享受之余,更赋予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与精神激励。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为湾区的发展注入了人文动力。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共振。它通过湾区文化的交流互鉴、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以及精品力作的精神滋养,感受传承、创新与发展,其相互幅射、互相推动,这无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绘就了浓墨重彩的新图景。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广东江门市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在《中国早报》《人民基层在线》《中国农业网》《乡村振兴网 》《都市头条》《大象新闻》等新闻媒体发布作品百余篇。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投稿邮箱
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