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大集变身非遗课堂,让传统文化“活”在烟火气里
中国早报山东淄博讯(通讯员 杨韫宁)“小朋友,把扇面轻轻浸入漆液,像这样左右摇晃,看!水波纹里开出了一朵花!”8月18日,在张家坡镇南流泉大集上,非遗传承人王长华老师正握着9岁男孩的手,共同完成一把漆扇的制作。晨光中,漆液在扇面晕染出深浅不一的蓝,引得围观村民纷纷赞叹:“这手艺,比画儿还俊!”
当日正值南流泉村传统大集,非遗摊位沿街铺展,将这条百年老街装点成流动的文化长廊。扎染扇面上,靛蓝与米白交织出云纹水浪;手工割绒的鞋垫在非遗传承人的巧手下,针脚细密,寓意吉祥;五帝币串成的挂饰叮当作响,仿佛在诉说商周铜钱的往事。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王老师的“锦灰堆”扇子摊——碎瓷片、旧书页、褪色邮票等“废弃物”经巧妙拼贴,竟在扇面上重构出立体画卷,引得村民直呼“变废为宝”。
“锦灰堆讲究破中见整、乱中有序,通过重叠堆栈拓印展现金石之美,让我们在浮躁生活中找到心灵归宿,调养身心”王老师手持扇子,边讲解边邀请孩子们体验漆扇制作。当听说有机会体验非遗手艺时,村民张大姐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家孙子总是抱着手机不放,这下好了,能跟王老师学这些‘真功夫’,比盯着屏幕强多了!”
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赶大集”,正是张家坡镇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张家坡镇打破“博物馆式”保护模式,申报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等37项县级非遗项目,打造1个非遗传承点,培育乡土人才17名。去年以来,开展各类非遗活动20余场,惠及村民1万人次,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此外,张家坡镇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模式,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钩编、手工棉衣等非遗产品销往周边地市,让更多村民在灵活就业的同时参与非遗的技艺和文化传承,将非遗文化融入人间烟火,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夕阳西下,大集渐散,但非遗的种子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孩子们攥着亲手制作的漆扇奔跑嬉戏,老人们拿着鞋垫讨论缝制技巧,而那些静静躺在摊位上的手工艺品,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讲述着张家坡镇乡村振兴的文化故事。
责任编辑:张兆伟
值班总编:邱 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