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专家论道 /王佩良:中国喷水鱼洗被誉为“国宝”
中国喷水鱼洗的共振妙用
王佩良 张若彤 柏莲花 黎钰琳 李红圆
湖南工商大学
在中国杭州、大连、重庆等地博物馆里展出一种类似洗脸盆的古代铜盆,盆内底部有二条或四条鱼,当摩擦其两弦时,盆内之水能顺着鱼嘴喷射到空中,令人惊叹。这种喷水鱼洗是中国古代留下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中国鱼洗曾多次出国展出,在当地观众如潮,盛况空前,新闻界争相报道,誉其为“中国国宝”。中国的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深入探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周代洗分尊卑
据史籍记载,“洗”起源于商周,盛行于汉代,是古人祭祀天地祖宗的必备礼器,也是盥洗、贮水的日常用器。“洗”的大小不一,按制造材料的不同,有陶洗、瓷洗、铁洗、铜洗之分。有的洗在盆内底部铸造花纹图案,铸龙纹的洗叫龙洗,铸鱼纹的洗叫鱼洗。《仪礼·士冠礼》记述了“洗”在礼式中的安放位置:“夙兴设洗,直于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郑玄注释:“夙,早也;兴,起也。洗,承盥洗者弃水器也。士用铁。荣,屋翼也。周制,自卿大夫以下,其室为夏屋;水器,尊卑皆用金,罍及大小异。”郑玄认为,洗是“承盥洗者弃水器”,即人们在盥洗后盛水之器。洗的使用,分尊卑贵贱,卿大夫以上用铜洗,士用铁洗。《三礼图》记载1件“周洗”:“高三尺,口径尺五寸,天子黄金饰。”《周礼·祭器图》也记载1件“周洗”:“形如罍,受一斛。” 宋代王黼在《博古图》记载3件“周洗”:“七星洗,三足,无铭,隐起七星,两两三三,参差相比”;“负龟洗,无铭,洗中环以三鱼,而中作一大龟,负一小龟于上”;“龟鱼洗,有足,无铭,中饰一龟,而三鱼环之,足间复有三窍,可为缭络之地”。清乾隆十四年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之《西清古鉴》记载了2件“周洗”。清代大学士陈元龙编撰的《格致镜原》第四十四卷《礼器》记载了“洗”的相关信息。1924年,福建长乐人施景琛在《泉山古物编》中记载的喷水鱼洗为“周朝之物”,因其底部有“齿痕”,“查周时制器先制铜柱连于器底,煅成则去其柱,故有齿痕也。”该洗铭有“大富”二字,因而命其名曰“周大富鱼洗”。今湖南民俗,老人过世,灵柩出殡的先天晚上一般要举行家祭,礼生主持,就有“洗手”“献帛”“进馔”“点馔”“读祭文”等仪礼,其中“洗手”之洗具,看似一个简单的脸盆,但其源头可溯至二三千年前“周礼”中的“洗”。
二、汉代洗可喷水
清代大学士陈元龙在《格致镜原》第四十四卷《礼器》记载了3件“汉洗”:“阳嘉洗,两耳,铭六字。蟠夔洗,两耳,无铭,以蟠夔为耳,雷纹相错。双鱼洗,无铭,中饰二鱼,笔画不繁缛而简古。”《西清古鉴》第三十三卷记载了38件“汉洗”,其中有1件泉洗,6件双鱼洗。这些洗上沿都没有弦,有的底部有足,有的腰部有耳,可作提手。汉代鱼洗能否喷水,文献记载不详,但也可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宋代王黼在《博古图》记载了3件“汉洗”,其中一件“汉双鱼洗,约高三寸四分,深三寸三分,口径七寸八分,容四升有半,重二斤三两,无铭。其器类阳嘉洗。然中饰以二鱼,笔画不繁缛而简古,真汉物也。且鱼与水相须之物,于是洗皆旌以鱼,而汉之姜诗尝有双鲤之祥,当时颇高其行,得非用为雅制耶。其人于动作间无所不致,其义岂特于此见之。”王黼对这件汉洗的大小、容量、重量、铭文以及双鱼都作了详细描述,最后一句“其人于动作间无所不致”,隐约可见摩擦鱼洗让其喷水的场景。该鱼洗虽没有两耳,但经双手摩擦,也可以喷水。
1931年,考古专家张希鲁(1900-1979)主持发掘云南省昭通后海子古墓,在当地铜作厂发现2件汉顺帝阳嘉二年铸造的鱼洗,“一个底上有双鱼,中为篆书‘阳嘉二年堂狼造’,一个底上有十余个孔,内中安放一告。据研究金石学,凡是汉洗铸着地名的,不款‘朱提’,便是‘堂狼’。又考‘堂狼’即是‘朱提’产铜的一个山,因此认定这地并是汉代的一个大矿厂,据此推知必有汉洗等铜器发现。”1979年,张希鱼逝世后,其女儿秉承遗志,向政府捐献出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东汉“建初八年朱提造作”“阳嘉二年朱提造”双鱼铜洗。

1992年8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东郊邛海北岸凉山电视台基建工地挖出一组汉代青铜器,其中有一件保存完好的双鱼洗。该鱼洗侈口,宽沿,深腹,平底。洗口径36,口沿宽3.3,底径19.5,通高19.5厘米。洗外壁腹腰部饰四道凸弦纹。洗上沿有两个对称的铺首。洗内壁底部阳铸“永和元年李造作工”八字铭文。铭文篆书字体,竖行,字外有边框。铭文两侧阳铸一对鱼纹,左鱼瘦削,右鱼肥大,似有雌雄之分, 鱼头朝上,鱼尾展开,身披鱼鳞,口吐气泡,两翼有水波,作游动状。此洗做工精良,光结度好,铭文清晰,纹饰优美,可谓汉代铜器中之珍品。目前已知的东汉铭文双鱼洗大都出自朱提和堂狼,即今云南省昭通市的会泽、朱提地区。堂狼洗铭文的显著特点是,只铸纪年和产地,诸如“建初元年堂狼造”“建初四年朱提作”“延平元年朱提造工”等,无一例铸有造作人姓氏的。西昌出土这件双鱼洗铭文的特点是在纪年和造作人姓氏之后缀一“工”字,没有产地。这在大渡河以南以及云贵高原的“西南夷”地区尚属首见。永和元年为东汉顺帝刘保的纪年,即公元136年。西昌,汉时为邛都县,属越㑺郡。《汉书·地理志》载“邛都,南山出铜。”近年文物普查,在西昌南部山丘的黄联关等地发现多处大型汉代冶铜遗址,这与史料记载相印证,说明这些出土鱼洗所用之铜即当地所产。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云南曲靖的会泽地区开始大规模开采铜矿。从战国时期到汉代,云南地区诞生了铜鼓,后来流布今广西、贵州以及东南亚地区,形成铜鼓文化圈。铜鼓从最初的乐器变为用于祭祀、节日庆典、婚嫁丧葬的礼器,再发展为军事号令,成为列阵、集聚等场合酋领展现权力地位的重器。西南地区源远流长的采铜业、铜鼓文化为铜鱼洗的流行奠定了物质条件和文化基础。
三、唐宋洗为贡物
宋代何薳在其著作《春渚纪闻》中写道:“余又记《虏庭杂记》所载,晋出帝既迁黄龙府,虏主新立,召与相见,帝因以金盌、鱼盆为献。金盌半犹是磁,云是唐明皇令道士叶法静冶化金药,成,点磁盆试之者。鱼盆则一木素盆也,方圆二尺,中有木纹成二鱼状,鳞鬣毕俱,长五寸许。若贮水用,则双鱼隐然涌起,顷之遂成真鱼;覆水,则宛然木纹之鱼也。至今句容人铸铜为洗,名双鱼者,用其遗制也。”金盌为唐明皇宝物,鱼盆与其相提并论,也应是唐代宝物。“木素盆”可能抄写中产生的笔误,应为“铜盆”,因木洗的喷水效果不理想,且与皇帝所珍爱之宝物不相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薳,浦城人,自号韩青老农。”“薳父曰去非,尝以苏轼荐得官,故记轼事特详。”从苏轼(1036-1101)曾推荐何薳父亲作官之事可推断,何薳大约生活于11世纪下半叶至12世纪上半叶。由此可见,在北宋后期,南京、句容一带已有人仿照前朝遗制,铸造铜质“双鱼洗”。
南宋的王明清(1127-?)撰写了一部史料笔记《挥塵录》,主要记载两宋之交朝野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以及官员争斗内幕,史料真实,后世称道,是上乘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高度评价《挥麈录》:“(王)明清为中原旧族,多识旧闻,要其所载,较委巷流传之小说终有依据也。”王明清在《挥塵录》之“前录”中详述晋帝向辽帝投降纳贡鱼洗之事:“韩似夫与先子言,顷使金国,见虏主所系犀带,倒透,中正透,如圆镜状,光彩绚目。似夫注视久之。虏主曰:此石晋少主归耶律氏者,唐氏所宝日月带也。又命取磁盆一枚示似夫,云:此亦石主所献,有画双鲤存焉,水满则跳跃如生,覆之无它矣。二物诚绝代之珍也。盆盖见之范蜀公记事矣。”公元946年,石晋少主即晋出帝石重贵向辽述宗耶律德光投降,贡献日月带、喷水鱼瓷盆两件宝物。1115年,金太祖建立金朝,金军在达鲁城、黄龙府城、护步答冈等地多次击败辽军,掳掠大批财物,其中就可能包括这两件宝物。1118年,宋朝派武义大夫马政去金朝建立联系。此后,韩似夫、范蜀公出使金国,觐见金朝皇帝“虏主”,得以见识这两件宝物。由此可知,该喷水双鱼瓷盆应制造于公元946年之前,甚至是唐代皇帝李隆基所珍爱之宝物。王黼对于该瓷盆的形状、大小、结构略写,着重描述其喷水效果:盆底画有双鲤,装满水后,双鲤跳跃如生。在两手摩擦鱼洗过程中,洗内的水会因洗壁的振动而喷射起来,恰似洗内的水被鱼搅得水花飞溅一般。
王明清还在《挥塵录》之“后录”中记载了一则宣和年间(1119-1125)官商争夺玛瑙鱼洗酿成人命牵连甚广的冤案。“宣和中,有郑良者,本茶商,结交阍寺以进,至秘阁修撰、广南转运使。恃恩自恣,部内有巨室,蓄一玛瑙盆,每盛水则有二鱼跃其中。良闻之,厚酬其价,不售。乃为一番舶曾讷者所得,良遣人经营,云已进御矣,初未尝也。良即奏以谓讷厚藏宝货服用,僭拟乘舆。得旨,令究实。良即以兵围其家,捕其妻孥,械系而搜索之。讷之弟谊方醉卧,初不知其由,仗剑而出,遂至纷敌。良即以谊拒命杀人闻奏。奏下,谊伏诛,讷配沙门岛。靖康初元,讷以赦,得自便至京师。知时事之变,击鼓讼冤。初蔡攸窜海外,继遣监察御史陈述明作追,路诛之。述度岭而攸授首,就以述为广漕代良,并往鞫治之。述入境,良往迓之,就坐,擒,下枷讯,施以惨酷,良即承罪,固押往英州听敕。敕未下,而良死,旅殡僧寺。述复奸利不法,为人所讼。制勘得情,诏述除名英州,编管至郡。寓僧舍,纵步廊间,覩良旅櫬在焉,惊悸得疾而卒。攒室相关,至今犹在。贪暴吞噬,何异酷吏之索铁笼耶?”玛瑙喷水鱼洗比铜质鱼洗更稀罕,有权势莫不想将其据为己有。广南转运使郑良依仗权势,夺取富室所藏玛瑙鱼洗,酿成命案,皆为贪欲所致。
四、明清洗为玩物
浙江杭州博物馆珍藏一件明代黄铜喷水鱼洗,重4875克,高10厘米,盆口内径32厘米,盆底内径28厘米;盆沿较宽,3厘米,上有中空双耳,粗约1.3厘米,作倒U字形立于盆沿。内底中心铸有由两条鲤鱼造型构成的阴阳太极图,其余地方铸满水纹。太极图周围有4尾隆起的小鲤鱼,鱼鳞俱全,首尾相接,按顺时针方向排列。每条小鲤鱼长约10厘米,鱼嘴前铸有7条喷水纹,成放射状展延至鱼洗器内壁,高逾内壁2/3。盆内外无文字。这具鱼洗已铜绿斑驳,古色盎然,据专家鉴定,为明代遗物,弥足珍贵。展演操作时,先注入适量清水,随后快速摩擦盆沿双耳,顷刻间,盆内水波翻涌,四股清泉自鱼嘴喷薄而出,伴随着震卦六爻的共鸣声,体现古代工艺与物理原理的完美结合。据了解,该喷水鱼洗曾为江西萍乡籍文素松的藏品。文先生早年供职于国民革命军,业余喜爱古玩,在云南购得此物,珍藏二十余年。1946年冬,文先生去世,其在沪家属拟返故里,欲将藏品变卖。经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专门委员陈伯衡介绍,将此器转让于西湖博物馆,被完好保存至今。
民国初年,浙江杭县人徐珂(1869~1928)编撰《清稗类钞》,于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这是一部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无所不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就有“鱼洗”的记载。在《清稗类钞》“选类”中有一篇《李子明藏古苗王铜锅》,详细记载了苗王铜锅喷水的故事:“古州城外河街,有陈顺昌者,以钱二千向苗人购一古铜锅,重十余斤。贮冷水于中,摩其两耳,即发声如风琴,如芦笙,如吹牛角。其声嘹亮,可闻里余。锅中冷水即起细沫如沸水,溅跳甚高。水面四周围成八角形,中心不动。传闻为古代苗王遗物。锅上大下小,遍体青绿,两耳有鱼形纹。后归李子明。”这段话生动地记述了铜洗的声响效果、喷水情形、水面特征,前所未有。摩其两耳,“可闻里余”,虽有夸张之嫌,但亦说明其声学性能好,声音响亮,则振动性能好,喷水性能强,“细沫如沸水,溅跳甚高”。该文献还描写了铜锅喷水时水面波纹的分布状态,“水面四溅,成八角形,中心不动”,非常有价值,使我们得以了解该铜洗是一种规则的类似圆柱形板的振动模式。这条史料既反映了清朝人对喷水鱼洗的观察及认知成就。“传闻为古代苗王遗物”,“遍体青绿”,也说明苗王对铜锅甚为器重,苗族同胞早已发现铜锅共振原理,并加以巧妙利用,工艺精湛。
1923年,北京城南游艺园展演喷水鱼洗,每观玩一次,交铜元十枚。为了吸引观众,多售门票,提高效益,活动举办方四处张贴广告,为喷水鱼洗撰写了精彩的“推文”:“盖闻鼎可铸奸,盛传禹代。镜可照胆,艳说秦宫。双鱼称汉瓦之奇,五鹿考晋砖之字。舞丰城之剑,龙气冲霄;燃温峤之犀,妖魔敛迹。此皆著名之宝,希世之珍,古人所争夸,今人所罕见也。乃有古盆者,铜质烂斑,篆文残缺,中有四鲤,鳞尾俱全,外附两弦,手痕未灭。试盛于水,徐按其弦,其盆也则铿尔有声,其鱼也则跃然欲活,移而珠光四溅,俨如瀑布之形,电气迸流,大有飞泉之妙。是盆也得自南阳,传由汉代,如此寿世之品,勿徒韫椟之藏,爰列广场,用公同好。赏奇之彦应一试而咸惊,博古者流曷先睹以为快。”参与此次活动的张寿康撰写“观后感”:“余偕友人三五参观。其器围三尺,径尺余,高五寸,外廓广二寸余,状若今之面盆,而廓内两弦耸起,又如火盆提拟形,色黝黑。底铸四鱼隆起,鳞尾毕肖。庑外似有铭文磨灭,一字莫辨。器中盛水,壮丁以两手掌摩擦两弦,初则铿然而作声,水起波澜,继则器边水向上喷激,摩擦愈速,喷愈烈,声愈响,至高尺余,则声达户外矣。观者奇之,莫穷其术,询之物主,云:‘尝仿造之,终不活敏。’并云:‘历南北都市,经赏鉴家不知凡几,皆不能澈其究竟,洵至宝也。”这两篇文献详细描述了这款汉代喷水鱼洗的形状、结构和振动起浪的情形,令人神往。

五、现代洗之解秘
中国鱼洗为何能喷水,观者好奇,不明其理。1923年,蔡堡介绍北京城南游艺园展出的喷水鱼洗,并对其简单解释。抗日战争期间,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重庆首次看到中国鱼洗,产生浓厚兴趣。1959年,他再次到重庆考察鱼洗,并在其著作中写道:喷水鱼洗的振动波节与波腹相当于钟壁的振动原理,“无论如何,这种现象值得中国具有历史观点的物理学家们的注意。”对鱼洗喷水现象如何解释,他寄希望于中国学者。1956年,英国法官代表团在杭州观看鱼洗喷水表演,回国后在“访华报告”中对鱼洗作了专门记述。1964年,李沛滋从理论上研究过侧壁振动问题,但未谈及鱼洗。1964年,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马大猷教授指导研究生作模拟实验,研究鱼洗的振动原理。1979年,马大猷在综述我国的声学工作时指出,激励鱼洗的侧壁可引起喷水并产生次谐波。1979年,上海博物馆用激光全息照相时间平均法,对馆藏鱼洗进行检测,终于揭开了这个迷底,并将鱼洗喷水的神奇现象拍成电影。1982年,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则成功地复制出鱼洗,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1983年,戴念祖发表《喷水鱼洗起源初探》一文,对喷水鱼洗的原理作了简单叙述。
美国与日本的物理学家曾用各种科学仪器对“阴阳鱼洗盆”进行检测,试图揭示其导热、传感、发音的构造原理以及喷水的奥妙, 皆不得要领。1986年10月,美国科学家曾仿制一个青铜鱼洗盆,外形酷似中国阴阳鱼洗盆,但功能不济,既不能喷水,发音效果呆板,仿制以失败告终。1986年12月24日美国的《世界日报》,以“稀世珍品,易经卦画”为题,介绍了中国的鱼洗文物,并称“美日物理学家在研究该物后无从解释。”
在物理学的视角下,“洗”的双耳(或弦)在受到快速摩擦后,其周壁会激发起强烈的对称壳体振动模式,类似于圆形钟的振动形态。这种振动能量源自人手对双耳的持续摩擦,从而向“洗”体传递机械能。随着能量的传入,形成一个非线性自激振动过程。当摩擦力引起的振动频率和“鱼洗”壁振动的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时,“鱼洗”壁产生共振,振动幅度急剧增大。当鱼洗盆双耳的振动耦合为盆体的横驻波共振时,因“鱼洗”盆底的限制,使其所产生的波动不能向外传播,于是在“鱼洗”壁上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互叠加形成驻波。驻波中振幅最大的点称为“波腹”,最小的点称为“波节”。随着洗周壁振动的展开,洗内水体受到周期性拍击,进而产生谐振现象,即水体的振动与洗壁的振动频率相匹配,形成和谐的振动系统。具体而言,在洗壁振动形成的波腹区域,水体振动尤为剧烈,使水具有的动能大于水的表面张力限定的势能,并能够克服重力向上运动,此时水被撕裂成水珠从水面飞出,形成向上喷射的水花。相反,在波节位置,水体几乎不振动,相对静止,气泡和水珠在此处聚集,形成稳定的波节线。用手摩擦圆盆形物体,容易产生一个数值较低的共振频率,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互叠加,使环盆一周产生有4个波节、4个波腹的驻波模式。“鱼洗壁”上振幅最大处四个波腹同时作用时,会立即激荡水面,将附近的水激出而形成水花,出现水花四溅。古代工匠掌握了鱼洗壳体振动的波腹与波节位置规律,有意识地在鱼洗壁上振幅最大的地方铸上四条鱼,并将鱼嘴对准波腹,从而使产生的水花就像从鱼口里喷出的奇观。

研究表明,影响鱼洗的喷水效果、水珠多少和水柱高低的因素很多,包括洗的制作材料、洗的直径、洗壁厚度和均匀度、洗的注水量、手掌摩擦壁耳的速度和力度等。洗的制作材料尤为重要,材质的弹性好,能量损耗小,传递能量大,驻波的振幅大,喷水效果明显。黄铜盆喷水效果最好,声音最响。金属盆比塑料盆好,搪瓷脸盆次之,瓷盆尤次,玻璃缸最差。同一种材质,盆壁越薄,均匀度越好,振幅越大,振动能量在传递中损失越少,喷水现象越明显。一般而言,凡是弹性较好、厚薄均匀、直径适当的薄圆形盆器,都可以通过手掌对其摩擦起振,产生一定的喷水效果。水是鱼洗振动的负荷体,洗内注水量不同,喷水情况截然不同。盆壁振动的能量来源于手掌的摩擦,振动能量自上而下依次减弱,盆中注水量越多,水面离盆口越近,传递给水面的能量越大。但注水量直接影响盆的固有频率,必须适当。水太少,水面振动不强烈,不易溅出水花。水太多,也不易激起水花。实验表明,浙江博物馆所藏喷水鱼洗在盛水量高至洗壁五分之四处喷水效果最佳。随着装水量减少,洗壁振幅愈小,水面浪花愈弱,直至看不见。鱼洗振动属于规则的圆柱形板振动。洗壁振动自上而下传递能量,洗的底部能量小,振动微弱。洗底是否有足,对水面振波影响不明显。洗壁振动形成驻波,与洗足没有关系。在表演时,可在鱼洗下放置湿毛巾,可增大摩擦力,使其不易滑动。单手摩擦或双手反向摩擦,都可使鱼洗喷水,两者原理相同。双手摩擦相当于两个振源,各自产生稳定的驻波,每个振源都形成4个波腹。单手摩擦亦可产生4处喷水。
双耳装置不是鱼洗产生驻波形成喷水的必备条件,却便于鱼洗的搬运,也便于双手摩擦传递能量,尤其是能固定波节和波腹的位置。手掌与盆沿接触的位置就是驻波的波节位置。如波节发生位移,波腹位置改变,4个喷水位置随之改变。工匠们经过长期观察,终于掌握了圆形盆洗的振动规律以及洗壁发生基频振动的四个波腹位置,于是巧妙地在洗底铸上四条鲤鱼,并在洗壁四个波腹位置铸上鱼嘴喷水纹,从而增强鱼洗喷水的艺术效果和神秘色彩。这是古人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掌握了鱼洗振动的规律后作出的巧妙构思,将科学、工艺和欣赏融为一体,体现了深邃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已掌握了圆柱形板的基频振动规律与特点,通过鱼洗的水珠和气泡的停泊线,发现水面不振动的径线位置,并由此找到鱼洗周壁的节线位置,从而方便地观察到弯曲板的振动情形。这在科学技术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18世纪下半叶,德国实验科学家、“声学之父”克拉尼(Friedrich Chladni, 1756-1827)在玻璃杯内盛半杯水,用弓弦在杯口轻轻一拉,发现杯在发声时,水面呈现出波浪纹。由于杯的结构简单,波浪纹也比较简单。后来,克拉尼在金属板上撒一层薄薄的细砂,当敲击金属板时,金属板产生振动,板上细砂就移动到那些不振动的波节线下。他画出了各种板振动的砂粒分布图案,称之为“克拉尼砂图”。19世纪初,克拉尼在法国展览会表演金属板振动砂粒变化图,受到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等科学家赞誉,并荣获拿破仑六千法郎的奖赏。如果克拉尼见过中国鱼洗喷水表演,用其研究弯曲板的振动现象,会产生更好的效果。美国YouTube平台上的知名科学探索频道“The Slow Mo Guys”(慢动作大师),以高速摄影技术著称,致力于捕捉并记录自然界与人类创造的难以肉眼捕捉的瞬间动态。他们对“中国鱼洗盆”(Chinese Spouting Bowl)作实验,成功地摄制了喷水鱼洗的瞬间,令全球观众惊叹,认为这是一种近似“巫术”般的奇妙体验。
喷水鱼洗展示了古代工匠对声学共振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也为现代物理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素材。在生活中,共振现象广泛存在,并造福人类,如昆虫的鸣叫声,鸟儿的歌唱声,吹管乐器利用管中空气柱的振动发出优美的声音。如果没有共振,我们的生活将失去很多乐趣。此外,微波炉加热食品,炉内产生很强的振荡电磁场,使食物中的水分子发生共振,将电磁辐射能转化为内能,食物得以快速升温。共振现象也会给人们带来不便甚至灾难。在高山上大吼,会引起积雪共振,顷刻间造成雪崩,攀登雪山的勘察队员、运动员不得大声说话。1940年11月,美国塔科马海峡吊桥遭遇强风,士兵正在桥上列队行走,步伐整齐,形成强烈共振,导致大桥垮塌。此后,大部队过桥时不敢齐步前进。玻璃杯遇到外界同频声波也会因共振而震碎。
六、当代洗之文创
中国鱼洗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形象地展示了共振原理,彰显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与创造力,凸显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据研究,反复摩擦鱼洗,使其喷射水珠,还会产生负离子,使水富有活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洗的寓意丰富。鱼者,瑜、玉、余、腴、裕、愉、娱、育、癒也,同音字族,吉祥如意,倍受人们喜爱,鱼水相欢,鱼水之爱,鱼水相投,鱼水和谐,鱼水情深,如鱼得水,鱼升龙门,鱼龙变化,鱼跃鸢飞,鱼笺雁书,鱼肠尺素,鱼沉雁落,鱼籽多产,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者,虞也,虞舜以德治国。鱼者,禹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洗者,曦、希、羲、牺也,象征太阳、希望、伏羲和祭祀。鱼洗,即虞羲禹羲,也代表人文始祖。玩鱼洗,金盆洗手,虞羲保佑,人兴财旺,万事如意。根据王佩良创立的糯文糯语英汉同源原理,鱼洗盆“FISH WASH POT”三个英语单词的每个字母可解读为音、意相通的相应汉字。FISH即“鲂(Fáng)鯣(Yì)鱔(Shàn)鮰(Huí)”四种“鱼”,WASH即“沃(Wò)澳(Ào)漱(Shù)浣(Huàn)”四种“洗”,POT即“盆(Pén)瓯(Ōu)坛(Tán)”三种“容器”。鱼洗集科学研究、日用盥洗、休闲娱乐、养生保健于、祈福纳吉于一体,可开发成文玩产品,成为人们喜爱的爆款。在长沙,黄彬荣创立的湖南省开元博物是全省最大的民营博物馆,设有华夏名匾馆、中国传统银器馆、中医药古秘方馆、古沉香木馆、名木家具馆、奇石矿物晶体馆、近代史馆、科举文化馆等分馆,珍藏各级文物4000多件(套)。其中珍藏的多件鱼洗,设计精巧,制作精良,品相完好,青少年前往研学,可以参与互动,体验摩擦鱼洗喷水的乐趣,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作者简介:王佩良,男,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糯文糯语英汉同文馆创始人;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
张若彤、柏莲花、黎钰琳,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23、2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李红圆,男,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25级硕士研究生。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