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黎评|中国金融“十四五”:规模优势向质量引领跨越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09/23 来源:本站
分享到:

中国早报评论员 胡立成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金融业以一组组突破性数据印证了其历史性跨越: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稳居全球首位,股票与债券市场规模分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连续20年领跑全球,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创新领域跻身国际前列。这场从“量”到“质”的蜕变,不仅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缩影,更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923113941_184_7.jpg(图片来源网络)


 
一、规模扩张背后的结构性突破

     银行业总资产的全球登顶,绝非简单的数字堆砌。从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130%,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速21.7%,金融资源正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资本市场的扩容更具战略深意: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1/4,新上市企业九成以上为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31.6%。这种“脱虚向实”的转变,既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金融支撑。
 
二、创新驱动下的全球话语权

      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0万亿元;数字金融方面,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区块链专利占全球84%,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超800万个。这些创新不仅重塑了国内金融生态,更在国际规则制定中赢得主动。例如,参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标准制定,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7个国家和地区,支付效率提升50%以上,为全球数字货币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三、风险防控与开放并重的治理智慧

      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展现出强大韧性:5年处置不良资产超16万亿元,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50万亿元,主要监管指标保持“健康区间”。同时,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成效显著: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超400家,QFII/RQFII额度提升至1.2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提升至30%。这种“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的治理逻辑,既筑牢了安全屏障,又为全球资本提供了“稳定锚”。
 
四、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跨越

      中国金融业的崛起,本质是经济实力向金融话语权的转化。从粮票时代到数字货币,从区域性金融市场到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中国用四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程。当前,居民权益资产占比不足14%的现状,预示着未来财富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从房地产转向权益类资产,从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领域。这种调整既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共享技术革新红利的关键路径。
 
      “十四五”期间的金融成就,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阶段性胜利,更是新征程的起点。站在“十五五”的门槛上,如何以金融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如何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如何让金融改革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将成为续写金融强国篇章的核心命题。这场没有终点的金融改革,正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也为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