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娄义华杂文集《看法》:社会百态的棱镜与思想者的独白 ——兼论其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8/28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李泽

 

一、主题与风格:犀利视角下的社会解构

娄义华的杂文集《看法》以“看法”为核心命题,将笔触深入社会肌理,从民生热点到文化现象,从官场生态到人性幽微,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的当代社会浮世绘。全书分设“颠覆传统”“咸言辣语”“人间纵横”等十章,既有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如对“梁祝”爱情神话的颠覆性解读;也有对权力异化的讽刺,如官场中“看法凌驾于法律”的荒诞逻辑;更不乏对普通人生活哲学的洞察,如消费主义下“他人看法决定服装命运”的隐喻。

其文风兼具杂文的辛辣与随笔的灵动,语言直白犀利却暗含机锋。例如,在序言《莫言与看法》一文中,他既肯定莫言获诺奖的文学突破,又以反讽笔法揭示舆论场中“看法大于事实”的群体心理,直指社会认知的浮躁性。这种“以刀笔剖世相”的写作姿态,延续了鲁迅式杂文“匕首投枪”的传统,却又融入网络时代的戏谑表达,形成独特的批判张力。

 

二、社会价值:知识分子的“啄木鸟”使命

娄义华在书中践行“为文必中当世之过”的创作理念,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担当社会“啄木鸟”。例如:对官僚主义的鞭挞:通过官场秘书迎合领导喜好的细节,揭露权力体系中的“看法政治”,批判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共生关系;对消费文化的解构:以女性购买服装的心理为例,剖析当代社会“他人凝视”对个体选择的绑架,直击消费主义异化的本质;

对传统叙事的颠覆:重读“梁祝”时,借当代青年对马文才的“务实选择”,反衬传统爱情观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引发对文化符号现代性转型的思考。

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揭示结构性问题。如李碧华在代后记中所言,娄义华是“记忆超群却时常忘伞”的“愤青”,其文字既有理想主义的炽热,亦不乏对现实的冷峻审视。

 微信图片_2025-08-22_205112_265.jpg

三、文学成就:畅销现象与文体创新

《看法》自2012年首版后持续热销,五年内再版五次,并荣获全国首届“浩然文学奖”,其市场成功源于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突破:议题的公共性:紧扣社会热点,如莫言获奖争议、代驾奇闻 ,以“新闻化杂文”形式实现时效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文体的跨界融合:书中既有传统杂文的论辩色彩,又融入小说化场景,如《强吻》中代驾与醉酒女子的荒诞对话,甚至借用学术论文的论证逻辑,如对“看法”概念的三重解构 ,形成“杂文+”的复合文体;传播的多元适配:短篇架构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而章节间的主题勾连又保持了系统性,兼顾深度与传播效率。

 

四、争议与局限:批判的边界与深度

尽管《看法》广受赞誉,其局限性亦引发讨论:

批判深度的妥协:部分篇章止步于现象罗列,未深入制度性根源。例如对官场生态的讽刺多聚焦个体行为,较少触及权力监督机制缺失的深层问题; 精英视角的局限:虽关注底层,如农民工、代驾司机 ,但叙述中仍透露出知识分子的俯视姿态,未能完全消解“他者化”书写。

 

五、时代回响:杂文作为一种思想实验

《看法》的价值不仅在于社会批判,更在于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将“看法”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其生成机制与权力属性。书中提出“看法大于宪法”“看法游走于法治边缘”等命题,实则是以杂文为媒介,探讨后真相时代舆论场的认知困境。这种“元批判”视角,使作品超越具体事件的评论,升华为对公共话语体系的哲学思辨。

 

结语:

娄义华的《看法》是一部兼具思想锋芒与文学质感的杂文集,它以刀笔为镜,映照出转型期中国的社会褶皱与人性的复杂光谱。尽管存在视角与深度的争议,但其对“看法政治”的解剖、对公共理性的呼唤,无疑为当代杂文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看法有随意性,但需有标准可依”,这本书本身即是一场关于“如何看”的思想实验,邀请读者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清醒。

 

值班总编辑 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