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黎评|嫦娥六号解锁月球密码,改写地月认知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本站
分享到:

中国早报评论员胡立成

“可上九天揽月”,千年前的浪漫想象,如今已成为现实。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发表。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精准限定了该盆地的形成时间,更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为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在科学界掀起了新的波澜。
 

月球表面的巨型撞击盆地,宛如太阳系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留下的历史烙印,其形成时期被学界称为月球“后期重轰炸期”。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作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一直是解锁月球“后期重轰炸期”的核心关键。科研团队在仅有的3.5克月壤中,凭借着细致入微的研究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三颗特殊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的撞击熔融岩石,就像是大自然精心设置的“岩石时钟”,默默记录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岁月。通过对其年龄的精准测定,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信息,科学家们抽丝剥茧,最终确认了阿波罗盆地41.6亿年前的“诞生时刻”。


微信图片_20250821104342.jpg(图片源于网络)

 

这一成果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堪称月球研究领域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从月球演化角度看,此前学界对月球“撞击风暴”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而此次发现将“撞击风暴”开始时间提前,揭示出其强度呈渐变衰减趋势,如同为月球撞击历史的时间线重新校准,让我们对月球的演化有了更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在太阳系演化研究中,月球作为地球的“亲密伙伴”,其演化历程与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太阳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精确的盆地形成时间,为科学家构建更准确的地月系统演化模型提供了坚实依据,就像为复杂的拼图找到了关键的一块,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球早期的环境变迁、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为探索宇宙奥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嫦娥六号的探测成果,无疑是我国航天实力与科研水平的有力见证。回首过往,从嫦娥一号开启绕月探测,到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航天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果不仅为人类探索宇宙积累了宝贵经验,让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拓展,也让中国在国际月球科研舞台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彰显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创新能力。


探索宇宙的征程永无止境,嫦娥六号的新发现只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随着更多月球探测任务的稳步实施,我们满怀信心,相信还会有更多关于月球和宇宙的奥秘被逐步揭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也将不断拓展。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中国航天必将继续闪耀,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