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娄义华: 记者采访遭暴力阻挠 企业的通行证永远是诚信与法治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娄义华


7月15日上午,一则记者采访遭暴力阻挠的视频,在湖南当地媒体发布后,迅速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画面中,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某粗暴抢夺记者的摄像机,并当众摔毁的举动,不仅撕碎了法治社会的文明外衣,更暴露出部分企业在质量问题和舆论监督面前色厉内荏的本质。这场持续发酵的舆情事件,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诚信建设、舆论监督效能与法治文明程度之间的深刻命题。

1752675483155779.jpg 

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涉事企业生产的电缆产品存在多项指标不合格问题,与消费者投诉形成印证,正是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正当依据。然而面对镜头,张某选择用暴力替代解释,其抢夺设备时声称"拍什么拍"的嚣张态度,与事后"像鬼一样冲动"的苍白辩解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行,恰恰印证了中国记协声明中指出的"抗拒监督的本质"。

 

从法律视角审视,这起事件已构成多重违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新闻记者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据长沙某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聂燕妮分析,张某的行为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关于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规定,若经鉴定摄像机价值超过5000元,还将触犯《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故意毁坏财物罪。长沙警方对张某采取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彰显了司法机关维护新闻采访权的坚定立场。值得注意的是,涉事企业2023年就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被行政处罚,此次事件暴露出其整改流于形式,法治意识严重缺失。

 

舆论监督权作为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延伸,其价值在本次事件中得到充分凸显。记者手持的摄像机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社会良知的物化象征。当湖南经视记者王敏坚持用手机继续拍摄时,她守护的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中国记协发声表示:“采访是记者权利,正当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正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保障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要求的具体实践。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任何企图用暴力阻断信息传播的行为,最终只会加速真相的扩散。

 

深入剖析涉事企业的行为逻辑,可以清晰看到"问题企业"面对监督时的典型过激反应。该企业官网标榜"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实则生产的电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对外宣称"欢迎社会监督",实际却对记者拳脚相向。这种表里不一的"两面性",本质上反映出部分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的机会主义心态。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上半年抽检数据显示,电线电缆产品不合格率仍达8.7%,说明在基础工业品领域,质量诚信建设仍有待加强。当企业将"危机公关"异化为"危机对抗",不仅会遭受法律制裁,更会遭遇市场的无情淘汰。

 

从更宏观的维度观察,这起事件暴露出企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质量、信誉、社会责任等综合实力的比拼。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公众对"企业诚信"指标的关注度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涉事企业负责人抡起摄像机狠狠地砸向地面,实际上砸碎的是企业最珍贵的无形资产——社会公信力。这种暴力抗法的短视行为,导致该企业次日即被多家合作方暂停业务往来,生动诠释了"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市场法则。

 1752675512154224.jpg

 回望事件全过程,记者被阻挠的短短三分钟视频,却引发了持续的社会讨论,这种现象本身值得深思。随后,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发表声明:“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只会自食其果;新闻工作者依法享有舆论监督权;坚决维护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秩序。”湖南省市场营销协会紧随其后发表倡议书:“严守法律底线,构建监督响应机制;深化质量管控,健全诚信责任体系;凝聚行业合力,共建长效共治格局。”在微博平台,#记者采访遭暴力阻挠#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网民评论中"严惩施暴者"的呼声高达93%。这种强烈的民意反馈,既体现社会法治意识的整体提升,也反映公众对构建透明营商环境的热切期待。

 

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这起事件恰似一剂苦口良药。它警醒所有市场主体: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任何企图用暴力掩盖问题的行为都是螳臂当车。

 

当涉事企业厂房外"质量兴企"的标语,与车间内不合格产品形成刺眼对比,当企业负责人事后道歉视频中的悔意,与当日嚣张态度产生巨大反差,这个典型案例,已经超越个案意义,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生动教材。它昭示着一个朴素真理: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霉菌必然滋生;唯有主动接受监督,企业才能行稳致远。正如长沙市市长在安全生产会议上强调的,"监督镜头就是最好的质量检测仪。" 这个被摔碎的摄像机,终将在法治的修复下,化作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明灯。

 

事件发生以后,我们更应看到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从政府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到行业协会第一时间发声支持;从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到舆论场形成惩恶扬善的共识,整个社会的快速反应机制经受住了考验。这充分证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任何挑战法律底线、侵犯公众知情权的行为,都难逃正义的审判。而对于广大企业经营者来说,此案无疑再次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通向市场的通行证,永远是诚信与法治。事件并未尘埃落定,最终,如何依法处理,我们拭目以待。

 

 

值班总编辑 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