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深度透视

品牌观察|娄义华:广汽菲克破产启示:产品力与固执的情怀代价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娄义华


2025年7月8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告广汽菲克破产。法院确认其清算资产价值仅19.15亿元(主要为存货与固定资产),但无异议债权总额高达40.44亿元,清偿率不足50%。长沙工厂历经5次流拍,起拍价从19.15亿元腰斩至9.92亿元仍无人接盘,凸显传统燃油车产能的过剩困境。从巅峰到崩塌, 资不抵债的终局。广汽菲克的破产不仅是单一企业的失败,更是传统汽车合资模式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结构性危机的集中爆发。其兴衰历程,为行业提供了多重警示,也揭示了未来转型的必然路径。 广汽菲克是合资汽车模式年代的代表之一,2010-2017合资成立,Jeep国产化成功,自由光等车型热销,2017年销量破22万辆,曾经也辉煌过。从此以后, 销量断崖式下跌。暴跌至2022年的不足2000辆,产能利用率低于10%,固定成本拖垮财务结构。2023年全面停产后,仅依赖进口车维持,市场彻底边缘化。

微信图片_20250715125848.jpg


广汽菲克的破产,不是缺钱导致,而是多重失误交织的后果

一、产品力与电动化空白:未守住底线与固执坚守情怀的代价。广汽菲克的倒下,不是市场竞争击垮,而是自身产品力崩塌所导致——质量与迭代的双重失控。最致命质量问题:Jeep自由光“烧机油”问题曾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变速箱故障率达行业平均3倍,品牌口碑彻底瓦解。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长远的根本。没有这个根基,规模再大的企业集团也会坍塌。


当我国所有汽车品牌都在自我完善和革新时,广汽菲克却是一个另类,岿然不动,走向了另外一面,固执坚守情怀,不走寻常路,以为“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辆Jeep”的情怀会锁住一部分消费者,要保持这样的纯粹。其实不然,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没有消费者会忍受你的缺点而继续为情怀买单。为此,导致产品策略的误判,产品更新停滞:2015-2022年间仅推出两款新车(自由光、大指挥官),十年未更新主力车型,无法匹配市场需求变化。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如火如荼引导全球,走在世界前列时,广汽菲克的电动化却是一片空白,新能源布局完全缺位,错过中国电动车渗透率从0到超50%的黄金窗口期(2018-2025)。


 二、企业管理战略失焦:定位偏差与股东内耗。定价策略不够精准,不具备竞争力,对同类型产品市场调研不足,脱离中国市场实际,国产Jeep定价高于同期我国自主品牌,如长城坦克系列等,性价比不足,硬派越野转向家用SUV的定位模糊。


 一家企业的成败,在于管理决策层的战略决策是否精准,广汽菲克的失败,同样是内因导致,股东决策僵局的问题——Stellantis与广汽在股比调整上产生严重分歧。2022年外方单方面宣布增持至75%引发冲突,以及技术路线、本土化投入上分歧公开化,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例如,自由光改款,因外方审批拖延了3年时间,错失市场的打好机会。


屋漏偏遭连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环扣一环,广汽菲克的产能沉没成本拖累,设计产能超30万辆,2022年实际产量不足2000辆,闲置产能成为财务黑洞。对比广州和长沙的两家工厂,广汽埃安接手广州工厂,改造为新能源基地的成功,而长沙工厂连续流拍,暴露出传统燃油生产线转型之艰难。


三、行业启示:合资模式重构与生存法则。传统合资模式的结构性危机。决策链僵化:外方主导技术、中方主导渠道的分权模式,在电动智能化快速迭代中效率低下。本土化失效:菲克照搬全球车型未适配中国需求,而比亚迪、新势力以用户洞察快速迭代产品。


新能源转型不可逆的“生死线”。广汽菲克因电动化空白被淘汰,而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合资品牌正以本土研发中心+专属电动车平台自救,如大众ID系列,印证“无电动化即无未来”。


用户权益与资产处置的长期挑战。车主陷入配件短缺困局:部分零件价格飙涨10倍,Stellantis承诺的售后网点缩减至数十家。


破产资产处置难题:长沙工厂流拍,反映传统产能转型需政府介入,如招商嫁接新势力,单纯市场竞价难解困局。


四、未来路径:从“合资依赖”到“韧性共生”。 广汽菲克的终结,象征旧时代的落幕,但亦为新模式提供实验场:合资2.0模式:华望汽车的“技术方主导”合作(华为)、大众与小鹏的“技术反哺”, 智驾平台输出 ,取代传统“市场换技术”逻辑。轻资产转型样本:广汽埃安利用旧厂改造新能源基地,对比长沙工厂闲置,凸显产能灵活切换的重要性。


行业清算期加速:类似案例,如宝沃、猎豹等传统车企,预示燃油车产能出清将更剧烈,政策需引导供应链平稳过渡。


“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但国产Jeep已成历史。” 这句用户评论精准折射了情怀败给现实的残酷。广汽菲克破产的本质,是产品敬畏与用户敬畏的双重缺失。当中国车市从“规模红利”转向“技术主权”竞争,唯有将用户需求植入研发基因、以开放生态替代股权博弈,方能避免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眼泪”。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