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书香天地

茅龙薪传 艺润乡土 ——广东省江门市卢乔根艺术馆暨大鳌文化振兴之光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1广东写作学会许峰诗歌院牌子.png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王光兴 通讯员  吴妍俊 洪新爱)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特沙乡素有“文武之地”的美誉,这里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是乡村振兴中备受关注的亮点。村中特沙小学曾遍植凤凰树,花开时节绚烂夺目,寓意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特沙村也因此享有“凤凰之地”的雅称。

 

一、特立独行,人荟萃的特沙村

 

据记载,明天启二年(1622年),特沙村始成村落。有识之士以“特立独行、珪璋特达、英特迈往”等成语与“聚沙成塔”相配,取意命名。村中长老更以“特立独行,沙聚塔成”为上,定名“特沙”,寄望人才辈出、名士荟萃。

 

1964年5月前,该村隶属中山县,(现属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是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代表、茅龙书法传承人、石鼓文学术大师卢乔根先生的故乡。

 1卢桥根.png

村中人文荟萃,涌现出平民教育家、现代乡村美术教育先驱卢姜白,书画家卢乔根、卢冠英,以及吴汉琅(鳌江诗书画社社长)等多位文化名人。

 

 在众多乡贤中,尤以卢乔根先生的轶事最为人津津乐道。他自幼聪颖过人,村中长老每每提及,皆感慨道:“此子天资卓然,日后必成大器。”乡里间至今仍传颂着一桩民国年间的雅事:时值新会大鳌一村村民集资修建凉亭,竣工之后张榜征集楹联,却迟迟未得佳作。当时在外求学的少年卢乔根放假乘船归乡,望见凉亭的近处树木葱茏、远处波光潋滟,如入画境。他顿时文思泉涌,挥毫题下一联:“几树婆娑含画意,一村风雅入诗情”。虽是即兴所作,却因意境清远、对仗精巧,一时深得乡贤赞誉,更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近百年时光流转,凉亭依旧静立于村头,柱上墨迹清晰如昨。它不仅铭记着一位少年才子的文思与情怀,更是特沙村文脉绵延、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二、特沙村人杰地灵

 

大鳌镇老书记冯长玲同志曾铿锵有力地宣称:大鳌人是红棉精神的化身,更是沙田一枝花(一朵木棉花);在红棉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英特豪迈的人物。“百顷人家万卷诗书”、“十围棉万丈高”、红卫红棉佑众生”、“藏龙之地”、“凤凰之地”、“文武之地”、“岭南名镇”、“渔米之乡”、“革命老区”就是对大鳌镇最恰如其分的赞美!

 

大鳌镇的特沙村民多自中原及南番顺等地迁入,以农耕立村,文化上深受中原与岭南传统影响,涌现出卢乔根、卢冠英等书画名家,文化传承以诗书、武术为主。村中既崇文,亦尚武。清同治年间,乡人关文彰、关保、关天佑父子抗清牺牲,后人建义勇祠以念,尚武之风由此传承。1931年成立鸿胜馆联义堂,以醒狮武术培养青年,延续武脉。

 2.png

三、百年名校,特沙小学

 

坐落于新会区大鳌镇东升村永安路7号的特沙小学,其前身为始建于1925年的学堂,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校以“培养博爱之心,成就博学之才”为办学理念,依托美术名师张煜锋编写的《水墨飘香》《墨彩飞扬》为教材,将本地风物,如慈姑、荷花、渔船等融入教学,极具本土特色。

 

特沙小学办学成绩斐然:。2002年5月批准成为新会市一级学校;2006年批准成为江门市一级学校;2008年大鳌镇成功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2012年底被认定为新会区第二批特色学校;2022年获评为江门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23年10月27日,特沙小学成功通过评审,正式成为“广东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此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示范单位”“广东省红旗大队”“江门市少先队红旗大队”“新会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2024年广东省第35届“小联手”对联比赛中,特沙小学梁芷柔同学创作的楹联作品受到评委一致肯定,独得本届“小联手”对联比赛一等奖,刘婧宇同学荣获优秀奖,充分彰显了特沙小学文化教育的深厚底蕴。

 

追溯校史,1925年,梁殿芬主政特沙乡期间,为应乡民让农家子弟接受正规教育的呼声,牵头成立了由梁殿芬、黄发远、吴维德、吴善堂、卢广金(即卢姜白)等13人组成的校董会,并报中山县教育局备案。岭南画派年轻名家林介如先生以《汉·封龙山颂碑》隶书笔意题写“特沙小学校”五字作为校名,后学校又从柳公权碑帖中集选“特沙学校”四字,更新了校名牌匾。

 

卢乔根先生的父亲卢姜白(字广金),是特沙学校校董会的重要成员。他胸怀教育远见,积极倡导平民教育,致力于让农家子弟平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亲身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尤为卓著的是,早在1925年建校之际,卢姜白先生便延请晚清名画家居廉高足、岭南画派先驱麦绮云先生担任美术教师。此举不仅开创了广东乡村现代美育之先河,更在乡野间播撒下艺术的种子,为日后岭南画派人才辈出奠定基石。

 

这13位校董会成员所创办的特沙小学及所倡导平民教育的理念在大鳌镇乃至更广泛的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png

四、艺苑集萃,闻名岭南的鳌江诗书画社与岭南文化重镇

 

1986年,鳌江诗书画社成立,卢乔根先生以其艺术造诣及声望,被公推为首任社长。该社汇聚大鳌镇内的诗书画爱好者及在校教师,他们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形成了兴文兴艺兴教育的良好风尚,助推了大鳌镇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大鳌镇逐渐成为岭南地区后起的文化重镇,享有“岭南名镇”的美誉。目前,鳌江诗书画社的中坚人物有:卢林枝、孙才球、孙才会、吴汉琅、张煜锋、冯永洪、冯长玲、冯健梅、梁志华、梁志云、郭家澎等。

 

五、文化新章:文脉薪传的当代实践

 

为传承岭南文化,铭记卢氏家族卓越的艺术贡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大鳌镇政府在特沙小学校园内设立卢乔根艺术馆,并定于2025年金秋隆重启幕,届时将实行预约参观制。

 

卢乔根先生是茅龙书法名师,自幼遍习唐、宋诸家的楷法及草法,隶书方面汲取汉碑精髓。又精心修炼茅龙笔法数十载,终成一代茅龙书法大家,是茅龙书法最佳代表性传承人,其画、其印成就卓越。由于卢乔根老先生体魄雄健,魄力过人,故他的书法劲健雄伟,生气勃勃,被誉为:“充盈龙气,洋溢生机。”

 

卢乔根先生师承林介如及高奇峰等名家,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的重要传人,其艺术馆展示了他大量的书画、篆刻等作品,这些作品风格清新、结构严谨、韵味醇厚,既深得岭南画派的真传,同时也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为后人研究和学习岭南画派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

 

艺术馆筹备以来,得到众多书画名家的支持与捐赠,如张光明、司徒乃钟、石翌辰、范桂觉、肖良平、陈默、秦健春、刘凤林、容可权、何东爱、周学斌、岑延勇、伍凯庆、罗介全等数十位名家都捐赠佳作,以丰富馆藏。

 

在文化传承方面,艺术馆集中展示了卢乔根先生大量的茅龙书法、绘画及篆刻作品。作为陈白沙茅龙笔法的重要传承人、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其作品风格雄健、气韵生动,是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艺术馆不仅系统保存和展示了这些艺术珍品,更成为延续本地文脉、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它吸引众多专家学者、艺术爱好者前来研究交流,也为青少年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大师真迹、接受美育熏陶的场所,有效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书画艺术的兴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持续的生命力。

 

在旅游与经济层面,卢乔根艺术馆将会成为大鳌镇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它可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名人效应,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本地旅游业发展。游客的到来也促进了周边餐饮、住宿及文创产品的消费,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并提高村民的收入,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艺术馆进一步提升了特沙乡乃至大鳌镇作为“岭南名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在区域文旅格局中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4.png

    六、神奇传说:一联旺一庙的佳话

 

卢乔根先生的艺术不仅留存于纸面,更深入乡土,衍生出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一联旺一庙”的佳话。

 

传说某日,卢乔根先生途径大鳌岛核心景点——第一石风景区,便以一支茅龙笔留下一段点石成金的奇妙传说。

 

第一石风景区内的灵安殿建于清代,内供洪圣大王、财帛星君及危危大王三尊神祇,早年却因门庭冷落而香火稀疏。某年夏日,卢乔根先生写生采风途经此地,在庙前古榕下歇脚。庙祝见先生气度不凡,热情奉上清茶解暑。目睹庙宇残破、神像蒙尘,卢乔根先生心生恻隐,当即挥毫写下“三神造化,一石通灵”对联。

 

他将墨宝与酬金交予庙祝,叮嘱:“换上此联,日后香火必盛。”言罢飘然而去。庙祝依言更换门联后,灵安殿果然香火渐盛,所求皆应,最终成为西江畔远近闻名的祈福胜地。这段"一联旺一庙"的佳话,既印证了卢乔根先生作为茅龙书法大家的精神感召力,更为特沙乡增添了“文脉通神”的神奇色彩。

 

如今,游客在艺术馆欣赏大师真迹、感受百年学堂底蕴后,也常至灵安殿前祈福,体验“文武双修、天人感应”的乡野智慧。这一传说不仅升华了卢乔根先生的艺术境界,更让特沙乡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山水有灵、人文成圣”的独特魅力。

 

结语

 

卢乔根艺术馆的建立,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个人的成就展,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文脉对话。它连接着特沙村“特立独行,沙聚塔成”的往昔,彰显着大鳌镇“红棉精神”的当下,也照亮了以文化赋能乡村的未来。从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书画的艺术之光,更是一方水土的人文之光、时代精神的传承之光。卢乔根艺术馆,必将成为大鳌文化振兴之路上最耀眼的光源,生生不息,薪火永传。

吴妍俊照片.png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


                                                        许院新领导.png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