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怀念先生 读懂先生 ——试述恩师刘文华先生隶书艺术的取法路径、创作思想与人格风范
作者 崔春奇
刘文华先生作为当代隶书领域的代表性书家、有思想的书法教育家,其艺术成就的根基在于对汉隶传统的深度溯源,艺术高度源于对传统的理性转化与思想性突破,文化厚度来自对古典文艺的广泛深耕,而人格魅力则体现在一身正气的品格与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中。
我以自己长期对他的学习研究关注和了解而坚定地认为:刘文华先生是以 “技、艺、道、德” 四维合一的追求,为当代书法界树立了兼具艺术高度与人格温度的典范。——这绝对不是溢美之词。
我与先生相识于2008年北京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铁建宾馆,从2010年始,曾在先生主讲的“导师班”聆听教诲三年,三年面授,深受教益,终生感恩。今谨以拙作,怀念先师。谬误之处,恳望诸贤指正赐教……
一、取法路径:深耕汉碑、兼收新出,构建多元传统体系
刘文华先生的隶书取法,始终以 “汉碑” 为核心,却非局限于常见碑帖,而是主动挖掘兼具艺术个性与文化意涵的经典,甚至延伸至新出土墓志,形成 “主碑为基、旁涉诸体、新旧融合” 的取法逻辑。
核心师法:以两大汉碑立骨,以《广武将军碑》等补韵。他将《张迁碑》与《礼器碑》作为取法核心,用功最深 —— 对《张迁碑》临习长达 40 余年,从青年到晚年始终不辍,吃透其厚重质朴、方劲沉稳的笔法与结构;对《礼器碑》兼顾碑阳与碑阴,尤其推崇碑阴 “去工艺化、去美术化” 的特质,借其鲜活笔画、自然结体注入灵动之气。此外,他还深耕秦汉古碑摩崖在“参牍用简”上下大力,对《广武将军碑》《姚伯多》临摹极勤,且在教学中频繁点评,该碑的雄健疏朗与率真意趣,进一步丰富了其隶书的体势与韵味,成为其取法体系中重要的 “个性补充”。
广泛涉猎:融 “三颂” 与《鲜于璜碑》之质。在核心碑帖之外,他广临汉碑经典,对《西峡颂》《石门颂》《郙阁颂》这 “三颂” 用力甚勤,汲取其雄健开阔、大气磅礴的体势;同时深研《鲜于璜碑》,将其 “厚重质朴” 的风格融入自身,强化作品的质感层次,让隶书既具筋骨,又有血肉。
拓展边界:吸纳新出墓志之趣。刘文华先生一生从未停止对传统的探索,在他讲学和探索的中后期又转而关注《姚伯多造像记》《鲜于仲儿墓志》《吐谷浑氏墓志》《朝侯小子残碑》《子游残碑》等新出土汉代墓志。这些墓志虽非传统 “经典汉碑”,却自带率真、野逸的气质,打破了成熟汉碑的规整感,为其作品增添更多自然天成的意趣,也让他的取法体系更具独特性与辨识度。
可以说,他的取法并非 “泛临杂学”,而是围绕 “汉隶精神” 构建的有机整体 —— 从核心碑帖打牢基础,以 “三颂”“鲜于璜”“广武将军碑” 拓宽格局,借新出墓志打破固化,最终实现 “从汉碑来,又发展汉碑” 的突破。
二、创作思想:以 “三对关系” 为核心,实现传统与个性的平衡
刘文华先生的隶书创作,并非对汉碑的简单模仿,而是以深刻的思想为引领,在 “古与今”,“金石之美与翰逸神飞”,“自然天成与装饰之美” 三对核心关系中找到平衡点,最终形成 “守内而化外” 的艺术风格。
处理 “古与今”的关系:守传统之根,融当代之审。他始终以汉隶传统为 “根”,不背离隶书 “平直排叠、左右分展” 的核心特质,确保作品的 “古意” 与 “正脉”;同时以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导向,避免机械复刻 —— 不刻意追求 “复古” 的陈旧感,而是通过笔法的细微调整、结体的适度优化,让汉隶的经典美与当代视觉审美相契合,实现 “古为今用” 的理性转化。
把握 “金石之美与翰逸神飞”的关系:重质感,更重气韵。“金石之美” 是汉碑的底色,体现在碑刻的斑驳质感、方劲笔法中,刘文华先生通过精准用笔,将 “金石气” 融入书写,让作品兼具厚重与力量;但他并未止步于 “摹形”,更追求 “翰逸神飞”—— 即汉隶蕴含的灵动气韵,通过笔画的提按转折、结体的疏密变化,打破汉碑的 “静穆”,赋予作品鲜活生命力,实现 “形神兼备”。
协调 “自然天成与装饰之美”的关系:去刻意,存韵味。汉隶本身兼具 “自然” 与 “装饰” 双重特质:“平直排叠” 是自然的结构逻辑,“左右波折” 则带有装饰意味。刘文华先生深谙此道,摒弃过度 “工艺化” 装饰 —— 不刻意夸大波磔弧度,不刻意追求结体对称工整;而是在遵循汉隶自然结构的基础上,保留适度装饰性元素,让作品既不失汉隶经典韵味,又避免刻意雕琢的匠气,呈现 “自然中见精致,装饰中显天成” 的境界。
三、学养支撑:深研古典文艺,为书法注入 “文心”
刘文华先生的书法艺术,绝非 “技” 的孤立呈现,而是以深厚的古典学养为根基 —— 他深入钻研文艺理论,精研二王书论和《文心雕龙》《书谱》等经典,对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字学、文言文均下过苦功,这种学养不仅塑造了他的审美格局,更直接融入书法创作的方方面面。
体现在 “款式与题跋”:语言醇厚,格调高雅。在书法作品的上款、下款及题跋中,他展现出极强的古典文字功底 —— 用词精准醇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常引用古圣今贤和《文心雕龙》《书谱》中的经典观念与名词,让题跋与正文相得益彰,既补充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彰显出 “文人书法” 的格调,避免了书法仅为 “写字” 的浅层局限。
体现在 “创作内容”:以经典为载体,融思想于笔墨。他的书法创作,多以古典经典为内容 —— 既书写《诗经》《文心雕龙》《千字文》《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及李杜苏辛等典籍的名篇名段,也书写历代书论名言,更将自己创作的诗词融入其中。他的《浪淘沙.登泰山》等诗词和短文、短语,风格高古、气势雄怡,且与书法创作紧密结合。他能够常借诗词抒发崇高志向与高古胸怀,让笔墨不仅传递汉字之美,更承载个人思想与精神追求,实现 “文” 与 “书” 的深度融合。
四、人格风范:一身正气守初心,矢志教育传薪火
刘文华先生的艺术成就,始终与他高尚的人格风范相辅相成。作为中共党员,他坚守党的文艺思想与政策,以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立身处世,以 “光明磊落、豁达助人” 待人接物,更以 “敢于斗争、甘于奉献” 的精神,成为书法界与教育界的榜样。
(一)嫉恶如仇,坚守艺术正道
面对书法界的丑书、怪书、俗书与江湖体等 “假丑恶” 现象,刘文华先生始终保持 “嫉恶如仇” 的态度,展现出极强的批评精神与斗争精神 —— 他不做 “和事佬”,不迎合不良风气,常讲艺术“眼里不容沙子”,经常理直气壮地抨击庸俗书法与艺术乱象,坚决捍卫传统书法的审美底线与艺术尊严。这种 “敢于斗争、绝不低头” “眼里不容沙子”的品格,既是对艺术正道的坚守,也生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澄清书法界风气注入了正能量。
(二)严谨执教,恪守师道尊严
作为书法教育家,刘文华先生深耕讲台数十年,退休后仍热衷讲学、开展培训、带教学员,从未停下传艺的脚步。他上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既讲究 “师道尊严”,注重尊师重教的传统,又对学员倾囊相授 —— 点评作品时直击问题、不避短板,指导技法时耐心细致、毫无保留。这种 “严师” 的态度,源于他对书法教育的敬畏,更源于对学员成长的负责,让无数后辈在他的指导下少走弯路,真正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
(三)仁爱宽厚,甘为孺子牛
在 “严师” 之外,刘文华先生更像一位 “父辈”—— 他热爱生活、热爱书法事业,更热爱每一位学员。对年轻学员,他不仅在学术与艺术上引导,更在生活上关怀:叮嘱饮食起居、排解成长困惑,以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的初心,成为学员们的良师益友。他关心同志、体恤后辈,用温暖与真诚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其个人口碑在书法界广为传颂。
今年是先生逝世三周年。他生前教过的学员数以万计,如今数百位学员自发筹备,计划在深圳为他举办个人书法展,以此缅怀这位 “艺术引路人” 与 “人生导师”。这份自发的纪念,既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人格魅力的深切缅怀 —— 他虽已远去,但 “一身正气的品格”“坚守正道的精神” 与 “矢志教育的情怀”,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法人。
刘文华先生不仅是当代隶书艺术的 “开拓者”,是古典学养深厚的 “文人书家”,更是坚守正道、无私奉献的 “书法教育家”。他以 “技” 立身、以 “艺” 传情、以 “学” 赋能、以 “德” 树人,其艺术与人格共同构成了当代书法界的一座丰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