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书香天地

借助课文插图,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例谈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中心小学   邓信梅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看图说话是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课文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文本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借助课文插图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一、立足插图特点,夯实观察基础

  低年级课文插图色彩鲜明、情节集中,往往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核心要素,为看图说话提供了天然素材。指导学生看图时,需从“有序观察”和“细节捕捉”两方面入手。

 

  有序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先感知插图的主要场景(如教室、公园、田野),再聚焦人物的动作、表情、服饰,最后回归整体梳理画面逻辑。例如观察《秋天》一课的插图时,先让学生说出“这是秋天的田野”,再分别描述“稻子黄了”“高粱红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最后串联成“秋天的田野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农民伯伯正忙着收割庄稼”。

 

  细节捕捉是丰富表达的关键。插图中的细微元素(如人物手中的物品、动物的姿态)往往暗藏情节线索。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小蝌蚪的外形变化:“一开始,小蝌蚪有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和长长的尾巴”“后来,它们长出了两条后腿”,通过细节描述为后续讲述“找妈妈”的过程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导,激活想象空间

  插图是静态的,但画面背后的故事是动态的。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图及文、由表及里地展开想象,将“看图”转化为“说故事”。

 

  借助提问拓展情节。针对插图中未直接呈现的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思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插图展现了小动物在雪地画画的场景,可提问:“小鸡画竹叶时,心里在想什么?”“小狗为什么要在雪地上印梅花?”学生可能会说:“小鸡想:‘冬天的雪地真像一张白纸,我要画最美的画!’”这些充满童趣的想象能让说话内容更生动。

 

  结合生活经验联想。低年级学生的表达往往依赖生活体验,教师可将插图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让说话更具真实感。观察《我们的校园》插图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校园生活:“图中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什么?你在课间会和同学玩什么游戏?”学生可能会说:“他们在跳绳,我和同桌会玩‘老鹰捉小鸡’,每次我当小鸡都笑得停不下来。”

 

三、分层训练表达,提升说话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存在差异,需分层设计训练任务,从“说完整”到“说具体”,逐步提升表达的条理性和丰富性。

 

  基础层:说完整的句子。要求学生用“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式描述插图,确保语句通顺、要素齐全。如观察《升国旗》插图,基础目标是让学生说出“同学们在操场上升国旗”。

 

  提高层:加入修饰词和情感。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画面(如“鲜艳的国旗”“整齐的队伍”),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每周一,同学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操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看着国旗慢慢升起,我心里特别激动。”

 

  拓展层:创编连贯的故事。对于情节性强的插图(如《狐狸和乌鸦》),鼓励学生结合插图前后的内容,创编完整的故事:“乌鸦嘴里叼着肉站在树枝上,狐狸看见了,笑着说:‘乌鸦太太,你的歌声真好听,能唱给我听吗?’乌鸦一高兴,肉就掉了下来……”

 

四、多元评价激励,培养表达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多源于积极的反馈。教师应采用鼓励性评价,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表达,让他们在成就感中爱上说话。

 

  评价时注重过程性,关注“是否敢说”“是否有进步”。对于胆小的学生,即使只说对一个词,也及时表扬:“你今天观察到了图中的小鸟,说得很清楚,真棒!”对于表达流畅的学生,引导其更精准地用词:“你说‘花儿开了’,如果加上‘五颜六色的花儿像小喇叭一样开了’,会更形象哦!”

 

  还可通过“同桌互说”“小组分享”“班级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例如让学生两两合作,一人描述插图细节,一人补充情节,在协作中提升表达自信。

 

  总之,课文插图是低年级看图说话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只要善用插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大胆想象、分层表达,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