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乡村振兴

赢得桃李满天下 ——从广东省江门市卢姜白的办学思想说开去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5/09/06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王光兴 通讯员 吴妍俊 洪新爱)大鳌镇,一座坐落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文化名镇,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下游。这里不仅地理环境独特、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更以日益彰显的的文化影响力,被誉为“岭南名镇”。

 1广东写作学会许峰诗歌院牌子.png

底蕴鳌乡 文脉绵延

 

大鳌镇东接中山市横栏镇,西邻新会区睦洲镇,南望珠海市斗门区,北眺江门市外海街道。全境为冲积岛屿,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尽显水乡灵秀之风。

 

大鳌建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因其地形似“巨鳌”而得名。这里水土丰美,素有“沙田一枝花”之称。田园景致宛若《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境。当地秉承耕读传家之风,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的蔚然成风,更因独特的红棉崇拜,孕育出灿烂的人文景观。

 4.png

据记载,绝大多数大鳌原住居民皆自中原辗转迁入;疍民则多于民国初年逐渐迁入,目前,只约占大鳌总人数的千分之一。大鳌镇老书记冯长玲曾指出:“大鳌原非疍民之地”,一语道出此地深厚的中原文化根基。

 

大鳌人不仅承续了红棉精神,还吸纳了疍民善良纯朴、勤劳真诚的优秀品质。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大鳌人逐渐形成了如今兼容并蓄、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绽放出更具新时代特色的人文气质。

 1.png

大鳌百姓将红棉视作天然巨笔,以江河塘田为墨砚,由此走出了众多艺术名家:如近代岭南画派的第二代重要传人卢乔根、在红棉树下开馆写字的卢冠英;现代多才多艺的孙才球、“大鳌徐悲鸿”谭龙成,诗人梁志华、卢林枝、冯长玲、冯永洪、冯健梅、罗金焕、钟杰祥,书画家张煜锋、孙才会、吴汉琅、郭家澎、梁志云,以及著名民间艺人李凤连等。这些英才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岭南文化的天空,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盘古王启示卢姜白兴教育

 

在这个美丽的南方小镇中,流传着众多的动人传说,其中“姜白受盘古王菩萨指引建校育人”的民间传说流传最广泛,最具魅力,也最动人心弦。传说讲述了以特沙村(原属中山特沙村,1964年5月后划归新会大鳌镇)卢氏家族——卢瑞翰、卢秩满、卢姜白(字广金)、卢乔根(字兆森)、卢冠英(字国安)为代表的五代人,发扬盘古开天劈地、艰苦创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倡议建校办学,发展教育事业,弘扬文化艺术。这一传说不仅情节生动感人,更成为大鳌文化振兴的精神源泉。

 

传说不仅以大鳌人喜爱的形式代代相传,更将一种崇文重教、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镌刻于这片土地中,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湮没,反而如盘古王所埋下的桃核,在家族与乡土的滋养中悄然生根发芽,为后续的办学实践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动力。

 2.png

卢姜白遵训建学堂,桃李芬芳耀岭南

 

相传清道光年间,特沙村卢家少年卢秩满生性闲散,整日做着天降横财的美梦。一日,他在村外石凳上酣睡时,偶遇化作凡人的盘古王菩萨。菩萨以“金元宝”为诱,令其挖开被暴雨冲毁的山坡,实则山底掩埋着一座百年庙宇。在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中,卢秩满从最初只为改善自家生活,逐渐领悟到“为善最乐”的真谛,最终带领村民平坡通路,让被掩埋的盘古王庙重见天日。

 

菩萨临别前埋下桃核,卢父瑞翰点破个中玄机,并教育儿子:“桃李满天下,当以教育兴家。”卢秩满临终前留下“传家存善,处世率真”的家训,并再三叮嘱儿子卢姜白,务必在特沙村建立学堂。

 3.png

卢姜白先生始终铭记盘古王的启事与父亲遗训,并以此己任,投身特沙学校的筹建。他积极联合村中的有识之士如梁殿芬、黄发远、吴维德、吴善堂等人组成校董会,多方筹措资金,终于在1925年成功建成了特沙小学,实现了从私塾教育向现代公立办学模式的重要转型。

 

卢姜白先生大力倡导“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大力推行平民教育,让农家子弟得以接受正规教育。更显其远见的是,他率先引入专业美术课程,特邀晚清名画家居廉高足、岭南画派先驱麦绮云先生担任美术教师。此举不仅开创了广东乡村现代美育之先河,更在乡野间播撒艺术的种子,为日后岭南画派人才辈出奠定基石。

 

卢姜白先生在20世纪初便以非凡的远见倡导平民教育,并推行多元化课程,使乡村学子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与进步思想。他创办的特沙小学,不仅为大鳌镇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显著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促进人才辈出,为这一方水土的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这座承载着两代人理想的学校,恰如盘古王所埋桃核,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经历百年风雨,特沙小学已成为孕育英才的沃土,培养出众多卓越人才:除卢氏后人外,还有全国著名运动员李金胜、梁焕群;考入清华大学、华南工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的谭北华、李华胜等优秀学子;更有民歌手、设计师、慈善家等各界精英不断涌现。他们从大鳌走向世界,并以成就反哺乡土,真正实现了“桃李遍天下”的宏愿。

 5.png

百年耕耘,硕果累累。特沙小学办学成绩斐然:2002年5月批准成为新会市一级学校;2006年批准成为江门市一级学校;2008年大鳌镇成功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2012年底被认定为新会区第二批特色学校;2022年获评为江门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23年10月27日,特沙小学成功通过评审,正式成为“广东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此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示范单位”“广东省红旗大队”“江门市少先队红旗大队”“新会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深厚的底蕴持续焕发光彩。在2024年广东省第35届“小联手”对联比赛中,特沙小学梁芷柔同学创作的楹联作品受到评委一致肯定,独得本届“小联手”对联比赛一等奖,刘婧宇同学荣获优秀奖,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学子们的卓越才情,更是特沙小学人文教育成果的生动印证,延续着卢姜白先生“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办学传统。

 

家族影响: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卢姜白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深刻影响了其子卢乔根。在父亲的熏陶下,卢乔根先生自幼研习诗文、书画,继承了勤奋和执着的家学传统,刻苦砥砺,后又得麦绮云、高奇峰、林介如等名家亲授,成为岭南画派第二代重要传人。他精通绘画、书法与金石学,尤擅茅龙书法,笔法苍劲雄浑,被公认为最能体现陈白沙茅龙笔艺术精神的大家。父子二人携手,共同推动了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卢姜白先生以毕生言行诠释了教育的强大力量,其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卢乔根先生乃至整个卢氏家族的艺术之路,家族中人才辈出,如在红棉树下开馆写字而被称誉为“岭南红棉书法家”卢冠英等卢家后人,皆受其精神感召,承续艺脉,光照门楣,泽被乡里。

 

为传承岭南文化,铭记卢氏家族卓越的艺术贡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大鳌镇政府在特沙小学校园内设立卢乔根艺术馆,此举不仅让艺术瑰宝校园中持续绽放光彩,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追求知识、追求卓越,更将卢氏家族的教育精神与艺术血脉熔铸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标志着大鳌镇的文化传承从历史走向未来,薪火不息。

 

结语

 

卢姜白先生的事迹,正是大鳌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对教育的执着坚守、对文化的无私奉献,不仅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更为整个大鳌镇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如今,他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代大鳌人重视教育、崇尚文化,使这座岭南名镇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吴妍俊照片.png

 

【作者简介】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

 

许院新领导.png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