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乡村振兴

沂源朱家庄:“酸枣书记”激活山村“沉睡资源”

编辑:张兆伟 发布时间:2025/07/20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640_副本.jpg

     中国早报山东淄博讯(王雅男 报道)清晨薄雾中,数十位村民已在朱家庄村的酸枣园里忙碌开来,锄头翻飞间,沉睡的荒山正蜕变为“绿色银行”。

     在沂源县朱家庄村海拔400米的山坡上,村民陈大哥小心地为一株酸枣树苗培土。“以前这些山坡地种啥都不挣钱,年轻人全往外跑。”他擦了把汗笑道,“现在光在酸枣园务工,一个月就能增收一千多元。”

     朱家庄村西的这片山地,曾面临“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绿化年年无”的窘境。而如今,在驻村第一书记黄国华的推动下,7万株野生酸枣树和千亩荒山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本。  

640 (1)_副本.jpg

盘活资源:荒山酸枣的产业蜕变

    朱家庄村三面环山,山地占比超过90%。村民长期面临“守着薄地难增收”的困境。

    2024年初,黄国华带领村两委启动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转型:依托村里近7万株野生酸枣资源,流转千亩荒山建设酸枣示范园。通过水土保持工程,硬是在贫瘠山地中整理出200余亩可用土地。

    最关键的突破在于盘活了管区闲置四年的3100平方米车间。这个曾因“缺乏产业支撑、管理模式陈旧”而沉睡的资产,如今被规划为酸枣深加工基地,补齐了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资源变资产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思维。”黄国华在项目推进会上强调。村里摒弃了简单出租车间的老路,转而布局“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路径,为酸枣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640 (2)_副本.jpg

产业升级:千万资本注入山乡

    今年7月,朱家庄村迎来发展转折点 总投资2.6亿元的酸枣种植加工项目正式立项。这个由黄国华多方奔走促成的项目,为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项目采取“企业直营+农户参与”的创新模式。杭州企业率先注资在朱家庄注册公司,山东野山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随后入驻,对300亩示范园、9万株酸枣进行标准化管理。

     闲置扶贫车间的改造同步启动。酸枣茶深加工生产线确定投产意向,未来这里将源源不断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升级直接带动上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千元。

     “根本不愁卖,经销商主动上门。”村民王大姐边分拣酸枣芽边说。随着沂源县入选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酸枣产品线上销路进一步拓宽。      

640 (3)_副本.jpg

 生态富民:荒山变身“绿色银行”

     在朱家庄村的示范效应下,整个管区启动三年万亩酸枣种植计划。这种“闲置资产盘活+跨区域招商+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正成为沂源县乡村振兴的样板。

     酸枣产业激活了朱家庄村的生态资源。沂源县林地面积达1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较高,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天然优势。

     “林下套种酸枣的模式实现了 ‘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让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聚宝盆’。”站在示范园高处,黄国华指着连绵山坡介绍。这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模式,与沂源县推行的“林茶、林药、林菌”立体种养理念高度契合。

     随着电网改造工程落地,朱家庄村新增配变3台,供电能力提升至1200千伏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酸枣产业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村民王大嫂的感受代表了朱家庄人的心声:“以前玉米芯和秸秆只能烧掉,现在成了种植基料,废弃资源都焕发了新生。”   

640 (4)_副本.jpg

    在黄国华的规划蓝图里,三年后的朱家庄将建成万亩酸枣基地,配套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从示范园放眼望去,连片酸枣树苗正茁壮成长,如同这座山村的发展希望。

     “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外来资本‘留’下来、群众腰包‘鼓’起来”黄国华写在总结里的这句话,如今正通过一颗颗酸枣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张兆伟

值班总编:邱    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