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木香·茶香·山河之香 ——记广东省中山市著名文艺家、木雕大师曾国华
中国早报广东中山讯(记者 王光兴 通讯员 吴妍俊 洪新爱)木头、刻刀、旅途、茶汤、亲情——这些元素在广东省中山市著名文艺家、木雕大师曾国华的生命中交织融合,共同塑造出一位立体的、有温度的、成绩卓越的艺术家,深受人们啧啧称赞。
一、十年雕一木,匠心憾艺坛
2017年3月13日上午,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在广东中山大涌红博城隆重开幕。著名木雕工艺大师曾国华先生携其历时十载创作的大型木雕《梁山聚义》亮相展会,作品气势磅礴、技艺精湛,一举成为全场焦点,不仅震撼了木雕艺术界,更荣获广东省工艺木雕展览会银奖。
《梁山聚义》作为全国首件以水浒题材创作的大型平面作品,选用巴西花梨木,长6米,宽1.6米,厚20厘米,雕刻深度13厘米。作品并未悉数呈现一百单八将,而是凝练选取刻画了晁盖、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五十多位核心人物,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与细腻入微的雕工,再现梁山英雄聚义的宏大场面。
为准确捕捉人物的动态与神韵,曾国华大师二十七次赴西安考察秦始皇兵马俑,潜心揣摩、研究古代雕塑的体态、动势与空间语言。他将传统雕塑的美学精髓融入木雕创作,使水浒人物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又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武松之刚毅、鲁智深之豪放、李逵之勇猛、戴宗之神速,皆在他刀下淋漓尽致。十年磨一剑,从整体架构至细微装饰,全是纯手工精雕细琢。《梁山聚义》不仅是一件木雕工艺品,更是一座凝聚时间、匠心与文化精神的丰碑。
作品的卓越艺术表现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岭南画派大师司徒乃钟先生亲赴沙溪耕木坊参观。司徒先生高度赞誉《梁山聚义》,称其“刀法精绝,人物栩栩如生,尽显传统木雕艺术之魅力”。因其在木雕领域的杰出成就与贡献,曾国华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并担任广东省中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以期将其精湛技艺与深厚造诣薪火相传。
二、木缘初萌:从岐江边到大学的锐变之路
1960年,曾国华出生于广州。父母原是解放军东江支队战士,后转赴中山支援建设。童年时代的他常徘徊于岐江河畔,看船只运木往来、木屑纷飞,匠人运斤成风——那些画面,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了木艺的种子。他的两个兄长,自幼擅长素描,笔下的人物、领袖像惟妙惟肖。其兄的艺术天赋无形中滋养了曾国华对造型与立体感的敏锐度,也默默引领他走向木雕艺术的神秘世界。
1976年,曾国华高中毕业,便与朋友一同投身装修行业。他们南下福建,西行江西,足迹遍布多地,参与了许多古寺的修复工作。穿梭于百年殿宇之间,他时常轻抚那些古老木雕,指尖划过斑驳的纹路与刻痕,仿佛在与历史低语;凝神于每一处刻工,都可感受到其所承载的时光之重。在这段经历中,他不仅锤炼了自己的技艺,更切身感悟到中国传统木构之美。那些精美的木雕,如一扇扇窗口,为他打开了传统艺术的无垠天地。
数年的实践让他深刻意识到,艺术若求突破,必需有学识支撑。1985年,他进入广州高校修读“工民建”专业。系统学习结构力学、建筑美学与设计理论,令他以往零散的实践经验得以汇入理性江河。岐江水、木香韵、刻刀声……一切往日记忆仿佛被知识重新照亮。人生的蜕变,正悄然发生。自此,他手中的刻刀,不止雕刻木头,更雕刻未来;他行走的道路,不止通往河边,更通向艺术的殿堂。
三、茶与远方,是诗是心之所向
除了木雕家的身份,作为当代著名文艺家,曾国华先生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他热爱自驾远行,一辆SUV,伴他驰骋天下,足迹遍及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云南、四川、青海、西藏。他曾感慨道:“川藏与滇藏公路,堪称人间天堑。沿途风光绮丽,险象环生,但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绝对值得一走。特别是对于写文章的人,那里是一个天然的题材宝库,有太多故事可以书写。”这番话语,不仅道出了他作为行者的深刻体验,更流露出他善于观察、思考与提炼的文艺家特质。 他见过最绮丽的风光,也经历过最险峻的考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成为他汲取灵感的无尽源泉。
品茶,则是他的另一重修行。他尤爱云南普洱,曾亲自选茶、监制,以古法包装成品。有客至时,必沏茶共赏,于茶香氤氲中,聊艺术、谈旅途、品人生百味。缕缕茶香中,人情愈暖,艺心愈澄。
四、孝润匠心,德艺双馨
在曾国华大师看来,艺品即人品。家中年迈的父母,始终是他生命中最深的牵挂。无论多忙,他都抽空陪伴,细心照顾。中国传统中的“孝”,被他化作了日常的陪伴与守候。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也印证了真正的艺术,离不开人格的锤炼与情感的沉淀。
结语
木头、刻刀、旅途、茶汤、亲情——这些元素在曾国华大师的生命中交织融合,共同塑造出一位立体的、有温度的艺术家。他笑称木雕是“业余爱好”,他却从未放下刻刀。他说:“一件真正的木雕,融入的是匠人一生的情感与心血,它不仅是手艺,更是心艺。”
于是,在木香、茶香与山河气息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将艺术、生活与人格高度统一的践行者。曾国华大师,以从容的刀功、沉静的心态和辽阔的胸襟,雕刻木头,也雕刻时光;走出旅途,也走出境界。
大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就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木雕艺术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在《中国早报》《人民基层在线》《中国农业网》等新闻媒体发布作品数十篇。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