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记太康县乡村仁医陈国厂
中国早报河南讯(特约记者 张清兵)2025年10月13日在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汪庄村,全国人大代表陈国厂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一大早,他蹲在村头麦田里,拨开苗叶查看墒情;半晌午,他已赶到石磨面粉加工厂,检查新一批面粉的生产;午后,他又出现在医养院,与老人们唠家常了解他们的近况。
这就是陈国厂平凡而充实的一天,也是他作为村医、村支书和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缩影。
一、乡村医生,扎根基层守初心
1995年,陈国厂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作出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选择——回到家乡太康县高贤乡汪庄村,当一名乡村医生。
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在行医治病过程中,陈国厂发现村里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面临诸多困难。有的老人年老体衰或身体残疾,在衣食住行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人在困苦中挣扎。”陈国厂说。于是,他腾出自家老宅,成立了困难群体服务站,义务照顾全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
二、倾囊而出,捐建医养院
为了帮助更多的特困老人安享晚年,陈国厂萌生了建医养院的想法。“要建就建最好的,要宽敞明亮,要干净卫生,要设备齐全,要让老人们住着舒心。”
建院并非易事。陈国厂倾囊而出,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还不够,又借了一部分钱。2018年4月,耗资600多万元的医养院终于建起来了。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陈国厂随即把它无偿捐献给高贤乡政府。
“我是高贤乡的人,只要为乡亲们好,做什么都是应该的。”陈国厂说。
三、创新管理,营造温馨大家庭
医养院建成了,如何管理好却是一大难题。
陈国厂创新方法,现在医养院采用了一种新的管理办法:入住老人自由结合,每六个人组成一个“家庭”,民主选出“家长”,医养院给每个“家庭”配一个固定的护理员。
“家庭里面有问题,在‘家长’和护理员的主持下,大家坐一起商量解决。如此一来,医养院的秩序好多了。”陈国厂介绍。
如今,医养院已设置300张床位,房间内机器人护理床、毫米波雷达生命监测仪、居家智慧康养等设备样样齐全。截至目前,医养院已接收太康县北区近200名老人入住。
四、履职尽责,为民发声解忧
2023年,陈国厂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深感这不仅是对他多年来扎根基层工作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群众诉求的“代言人”,陈国厂把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当作履职“主阵地”,随身携带“民情笔记本”记录热点难题。他累计梳理120条群众意见、建议,并转化成15条代表议案、建议。
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陈国厂提交的《关于强化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他还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推动了乡风民风显著改善。
五、家庭理解,从抱怨到支持
陈国厂做公益“阔绰”,对自己却极为“抠门”。他的家具陈旧,沙发有破洞,连儿子想在郑州买房也不支持。
家人曾难以理解,直到目睹88岁的杨玉兰老人在弥留之际将他认作儿子。这一幕让儿子陈恒彻底理解了父亲:“那一刻,我懂了。”
“家具能用就行。”陈国厂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心里每天想着的是如何能把医养院的老人们照顾好,如何让村民们的收入再增加一点。
从村医到村支书,再到全国人大代表,陈国厂的身份在变,但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他用三十年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成为中原大地上一位闪亮的带头人。
责任编辑:张兆伟
值班总编: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