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黎评|钢骨凝虹:凤来大桥的合龙与时代重量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11/28 来源:本站
分享到:

中国早报评论员胡立成
       当凤来大溪河特大桥最后一节钢桁梁精准对接,合龙段焊接的火花在暮色中迸发,这座横跨两岸的钢铁长虹终于舒展完最后一道曲线。580米的主跨并非数字游戏,每厘米的推进都浸透着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
 
     从设计图纸上的抽象线条到施工现场的钢花四溅,这座桥的诞生轨迹,恰是中国基建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主桥采用的新型耐候钢,抗腐蚀性能比传统钢材提升30%,焊接工艺引入的"双丝埋弧自动焊"技术,让接缝强度达到母材的95%以上。这些看不见的技术突破,支撑起了肉眼可见的跨度突破。


微信图片_20251128102616_1753_1362.jpg(图片源于网络)

 
      桥下的大溪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两岸的变迁。曾经靠渡船往返的村民,如今站在临时观景台,望着悬在空中的钢桁梁啧啧称奇。"以前走亲戚要绕三十里路,这桥通了,十分钟就能到对岸。"白发老人的话里,藏着最朴素的期待。
 
       合龙仪式没有鲜花红毯,建设者们用焊枪的火花当烟花,以安全帽相碰代替碰杯。总工程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汗,指着合龙段的监测数据笑道:"偏差控制在2毫米内,比预期还精准!"他晒得黝黑的脸上,汗珠混着油污往下淌,却掩不住眼里的光。
 
       这座桥的意义,远不止于"世界最大"的头衔。它采用的模块化建造技术,将现场施工时间缩短了40%;新型减震支座的应用,能抵御7级地震的冲击。这些创新如同大桥的"隐形筋骨",让壮观之下更有坚实底气。
 
       暮色渐浓,桥上的灯光次第亮起,如同镶嵌在钢桁上的星辰。远处传来孩童的欢呼,原来是附近小学的学生们来参观。当孩子们指着钢索问"这是什么"时,工程师蹲下身,用通俗的话解释:"这是大桥的'安全带',能拉住桥身不让它晃动。"
 
      此刻,晚风拂过桥面,带着大溪河的湿润气息。这座桥不仅跨越了物理的天堑,更跨越了技术的藩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第一",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那些让跨度里有温度、强度中见智慧的匠心与担当。
 
      当第一辆货车缓缓驶过桥面,钢桁梁传来轻微的震动,像大地沉稳的脉搏。这震动里,有建设者的坚守,有两岸百姓的期盼,更有一个国家在基建领域不断突破的底气与自信。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