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探寻千年鼓韵 传承非遗匠心 彭州市汉文化研究协会走访非遗制鼓工艺活动
中国早报四川彭州讯(通讯员 刘理科)为深入了解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技艺,彭州市汉文化研究协会,在2025年9月20日,组织会员代表及文化学者一行六人,专程调研、走访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刘氏制鼓技艺传承基地,近距离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制鼓,是一门融合了木工、皮革处理、雕刻、彩绘及声学原理的综合性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2020年,彭州“刘氏传统制鼓技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认定为“第七批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地的文化瑰宝。
活动当日,协会一行受到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遵福老师的热情接待。在刘老师的引领下,大家首先参观了制鼓作坊。空气中弥漫着木材与皮革特有的香气,各式各样的工具整齐排列,工匠们正专注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从精选优质木材制作鼓身、精心鞣制处理牛皮,到绷紧鼓皮、定音调校,最后进行精美的彩绘装饰,刘老师详细讲解了每一步的工艺要点与其中蕴含的智慧。“每一面鼓都是有生命的,”他抚摸着未完工的鼓身说道,“木材的干湿、皮子的厚薄、绷紧的力度,甚至天气的变化,都会影响最终的声音。我们靠的是代代相传的经验和手上的感觉。”
协会成员们凝神观看,不时提问,对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赞叹不已。在体验环节,几位会员在工匠的指导下,尝试了打磨鼓身、初步绷皮等基础步骤,亲身感受到传统制艺的艰辛与不易。
随后,刘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数面已经完工的鼓。其形制各异,大小不一,鼓声或雄浑磅礴、震撼人心,或清脆悦耳、余音绕梁。他即兴表演了一段富有地方特色的鼓乐,激昂的节奏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
在调研交流中,四川蜀韵汉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传统婚礼、民俗汉礼文化研习传播者刘礼科与刘老师及传承基地的工匠们就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发展困境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刘老师表达了对技艺传承后继之人的担忧,也分享了他们在开展研学体验、创新产品设计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彭州汉文化研究协会负责人刘光友表示:“此次走访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制鼓技艺的博大精深。保护非遗不仅是保存一种技艺,更是守护一种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协会将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制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融合发展模式,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此次走访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匠心教育。彭州汉文化研究协会通过实地调研,增强了与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联系,为后续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与推广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协会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动包括制鼓技艺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永续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鼓声,在新时代敲得更响、传得更远。(值班总编 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