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自诩洞悉八方丘 醉在云山雾海游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5/05/26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1广东写作学会许峰诗歌院牌子.png 

——许峰诗歌研究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二十八章

文/邹中海

 

一、少离故园走四方 赏遍北花南果香

中国传统诗学认为,诗里面站立的是一个诗人的人格力量,从这个视角来读诗,可以看见很多丰富的深邃的心灵,能得到认识与探索心灵世界的启发。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正是如此。读者朋友之所以非常喜欢他的诗歌,就是他的诗里站立的是诗人的人格力量。

 

从他上周写的《谁解离愁》这首新诗来看,读者朋友们简直是有点偏爱了。短短一周,阅读量已近六十万,留言、点赞更是高达五百人次!这首诗还仅仅是他的一次返乡之旅所咏的佳作之一。其中结尾几句,更是被读者朋友们誉为金句,笔者也非常喜欢:“抓不住任何留声/接一把凉凉的细雨/攒成泪线/静静淌难休“。新诗句子成为金句的很少,但这首诗却产生天花板级别的句子,令人拍案叫绝,有如俄罗斯一首小诗般的精彩:“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更主要的是,许峰老师的诗里蕴藏有他的人格力量。包括他写完之后的那段随感,都体现出他对故土对故乡的眷恋与乡愁。

关于人格力量的诗句,几乎涵盖了许峰老师整个的创作过程,所以尽管桃李不言,但依然“满庭芳”,比如:“自是洁来还洁去”;“不争不俏满庭芳”;  “惊鸿一艳留余香“;“劝君贪嗔全放下, 空灵一笑解千忧“;“善有心生自为佛,胜似梵音日绕梁“;“只把征衣换布裳”;“双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等等,都反映出他高贵的精神世界。

人格力量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因素在实践中产生的效应,表现为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方面的综合感召力和影响力。它能够吸引人、引导人,让人成为受众的接受者和追随者。这不是虚伪的取舍,而是表里如一的表现。我们许峰诗歌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诗友们越聚越多,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归根结底,就是许峰老师人格力量的吸引。诗歌也因有了人格力量而显珍贵,诗人在诗作中倾入了人格力量,诗歌也就有了生命力、引导力和传播力!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写诗,其中很多不乏是各行各业的大咖,有些还是中文系、文学院的教授,但没有几个人能超过许峰老师。除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天赋或者没有许峰老师的丰富外,他们的写作也是停留在知识写作的层面。这种写作方式,由于不是内心流淌出来的,是为诗而写,作文似的写作,所以没有感发的力量!许峰老师的诗却是至性至情的写作,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境界上就已经不能相提并论。

 2邹中海和王光兴.png

知识写作是对以往认知的复制,比如非常讲究修辞、格律,遣词造句等语法逻辑,这个虽然是文学的必要手段,但同时也是造成同质化的重要原因。高明的诗人作家,是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文学领空。因为如果只停留在讲究修辞、格律上,肯定会产生因词害意或者造成不能准确传情达意的结果。所以不管是在创新上或者是在真情实感上,都没有许峰老师作品中那种感发的真实的力量,更没有许峰老师作品中的那种神韵和灵动。

 

知识写作为什么很难出新,而且同质化严重,首先是固于自己的认知,其次是你能写的,别人也很能写,所以写来写去都成了同质化。既不能打动别人,也不能感动自己,缺乏真诚和个性化的表达。我们见很多的诗人包括一些名家的的作品,尽管在文字上面有一些变化,但大体还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格局,甚至看不出诗词中那些喜怒哀乐的情感,所以被读者朋友们称为“拼字诗““拼盘诗“,被人诟病。

 1许峰诗论.png

二、惟有文章千古事 点墨成金续春秋

笔者由于常年研究许峰老师的作品,所以对诗词好坏的判定有了自己的标准,我认为诗歌的好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作品停留在语言层面,这就包括知识写作的阶段;第二个层次,就是到了情怀阶段,诗作中能融进自己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展现出真善美的一面;第三个层次是最高境界,就是收发由心、有人格力量的植入。

 

据笔者观察研究,当今诗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诗人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初级阶段;极少数能进入到第二个层次,中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作品有一定的情怀显现;只有极少极少的诗人如许峰老师这样的宗师级人物,才能抵达第三个层次,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作品不是虚伪的取舍,而是至性至情的流露。许峰老师的作品、除了唯美、充满关爱的诗歌诗句外,上次我们讲过的几首诗,都是如此。比如《诗叹诗》中的句子:“顾镜穷酸能几年“;《叹泥鳅》中的句子“自信阴穴能躲雨,难逃油锅煎与烹“;还有《叹曹操》中的句子:

“生为一己皇权梦,挟帝横征逆天穹。

三尺黄土柩囊处,江山易主两手空。”

这些诗歌诗句,非常尖锐,但哪一句不是诗人内心的流淌,哪一句不能代表诗人真实的心声?所以诗歌的人格力量非常强烈,因此也就非常能引起共鸣。如果是虚伪的取舍,那么该说的,不一定会说,不该说的,反倒会说。因为诗人会站在“利己“的立场,来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说“好听“的话,写让人“喜欢“的诗。这样就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诗人的人格力量,诗歌作品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本真和价值。

 2许峰四季如歌.png

、旷世难为成仙游 今日桃花明日休

“一字诗“本是文人消遣的一种语言游戏,但许峰老师的《赏乐曲<太湖美>》却写得美仑美奂,让山河增色:

“一筝一笛和清弦,一山一水生雨烟。

一花一草皆蜜意,一醉一痴尽缠绵。”

  很明显,这首诗的特色是诗人有意让“一“字重复出现,贴切地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意境。这在山水田园诗中,这种手法也是非常新颖的,它能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欣赏湖光山色。然如果我们仅仅只停留在诗人选取“一字诗”作为表义体裁,那我们的理解也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这首诗的构思之巧,其实邓三君老师已经提及了,就是在诗中,镶嵌了音乐乐器意象,比如:“筝““笛““弦“;这些意象对应的主题是“赏乐曲“;“山““水““花““草”,这些意象对应的主题是“大湖美“;由这些意象可以推断,这首诗其实是赏乐与赏美景两个主题的并列,诗人用“一字诗“的体裁,很巧妙地进行了融合,最后一句最关键,如果没有这“一醉一痴尽缠绵“的融合,这首诗就是散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正因为有了这一句,不但使整首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而且把声与影写得十分鲜活而鲜美,这一句之巧,可谓是脚踏经纬、纵横捭阖、巧夺天工。这一句既是前三句的融合,又与第三句“一花一草皆蜜意“是相对衬的,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意境!

 许院合影.png

现在有些人一谈诗歌,都把唐宋拿来说事,好像谁都不能超过唐宋时的高峰。从整体上来看确实如此。但叶嘉莹先生也说过,凡事没有绝对。比如金元时期,元好问的诗歌,就不输于唐宋;明代杨慎的诗歌,也不输于唐宋;清代《红楼梦》中的诗歌,更不输于唐宋;到了民国或解放初期,鲁迅、柳亚子、董必武、郭沫若等人的诗歌,也不输于唐宋;尤其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更是千古第一人;所以这个“先入为主“的认知是不对的,唐宋诗词之美,是两座丰碑,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现当代,很多顶级诗人,也可以与唐宋时期的诗人媲美!

 

我们学习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不光是学习他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人格的感发力量,更主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怎么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这也是学习的目的之一。这涉及到一个很深的哲学问题,但我们能从他的诗里找到答案。因此我们非常建议一些年轻人来读许诗,因为不管是修身养性而是建功立业,都会大有裨益。人的一生大抵都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向外求,既然向外求,你就要等别人认识你、欣赏你、给你机会,这永远是有待于人的;另外一种则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你追求一个自我要求的最高标准,而你自己达到了这个标准,你既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也不需要别人给你机会,你自己本身就可以完成了,这自然是无待于人的。我们看许峰老师的诗里,既有外在建功立业的一面(外求),更有一种内在的精神信仰(内求)。

回归到诗歌的讲解,可以感悟人生。上面重点举例的《赏乐曲<太湖美>》和《谁解离愁》,这两首诗都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传达了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让它从指缝中溜走;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要积极面对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和价值。同时,这两首诗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3许峰咏物悟道.png

四、壶中鼎沸任翻腾  嫩绿浮香沁心神

今天讲的这几首诗,见许峰老师的主题诗集《咏物悟道100首》第193一199页,有著名诗评家邓三君老师的点评,著名书画家朱学明老师的画配诗。我们先来看原作原评:

 

其一、无语

自诩洞悉八方丘,醉在云山雾海游。

牛皮穷吹未破时,且见妄语满嘴流。

 

其二、品新茶

壶中鼎沸任翻腾,嫩绿浮香沁心神。

恬静始知茗滋味,莫让喧嚣误余生。

 

其三、梦回故乡

年老思乡,退休后对这句话体会越来越深了。我的家乡虽比不上江南水乡诗情画意,更比不上沿海富裕隆昌,但作为离开故土游历四方已四十余载的我对故乡却片刻难忘。

少离故园走四方,赏遍北花南果香。

他乡虽有琴瑟好,难抹月夜泪两行。

 4许峰百座名山.png

其四、偶感

旷世难为成仙游,今日桃花明日休。

惟有文章千古事,点墨成金续春秋!

邓三君老师诗说:其一,话多点、吹吹牛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也是一种乐趣,无可厚非。可是,有人却以吹牛为本事,满世界胡吹海侃,甚至招摇撞骗,这就与朋友小聚时的所谓“吹牛”大相径庭、背道而驰了。那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亦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本诗作者许兄也吹牛,尤其是喝酒之后,坊间有传“不喝酒许峰是惠州的,喝了酒惠州是许峰的",可见,这牛皮吹得多豪迈,多幽默,多情趣。他吹得有章法、有底线,绝不无边无际,煞有其事。他既不损人,亦不荣己,纯属乐己娱人。据说他还封了几个“牛皮官”,可见他把“吹牛”的界限划分得相当明了。吹牛没底线的人,说到底是没有自信,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故弄玄虚。

其二,这是一首品茶境界极高的禅诗,全诗不着一个“禅”字,但是读完之后,一股禅意盈满周身。前两句白描泡茶的情态,形象而准确,继而推出品茶的境界,由此得出人生的道理。尤其是最后一句诗眼,读后于人有醍醐灌顶之益。

其三,诗人从小参军离开故土,由兵而文,由文而仕,政治地位、经济条件远非昔日农村所能比,亦算成就人生。越是如此,就越是会撩起思乡的情绪。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水,就会入梦而来,那种牵挂就像母亲与婴儿的血缘,无法割断。所以,一位年逾古稀的大学党委书记读了这首诗后发出感叹:“有一种美叫梦回故乡。”

其四,“人生易老天难老",以炼丹为生的葛洪早已成为古人;"花无百日红",灿烂的春花必然有凋谢的一天。经历过人生风雨和官场历练过来的人,深谙荣华富贵都是浮云,唯有文章可以流传千古。而文章的精魂,乃是为人品质与精神的凝练和总结。

6许峰作品集.png 

五、他乡虽有琴瑟好 难抹月夜泪两行

第一首《无语》,诗人至真至纯的性情显而易见,清新脱俗,做回自我,不落俗套。因为现在的社会中人,大都有两副面孔,人前一副,人后一副,诗人则毫不避讳,胸襟坦荡:“自诩洞悉八方丘,醉在云山雾海游。牛皮穷吹未破时,且见妄语满嘴流。”这是对世俗的洞察,也是自我的调侃。许峰老师博学多才,控场能力非常好,也很能健谈。他在喝酒之后,兴致高涨,妙语连珠,但他的话很能带动气氛,我认为这是一种境界了。能够在酒席上让不同的人轻松愉快的交淡而能够吃好喝好,是非常要有才情的。

第二首《品新茶》有苏东坡的洒脱,苏轼有一首词:“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东坡的这首词,我也是非常喜欢的。许峰老师这首《品新茶》,除洒脱之外,还有一种恬静之美,能体会到新茶在壶中的起伏与香气,说明诗人此时的心境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茶道即禅道,禅道即人生。这首诗不但写出了禅意,还写出了“道“的高度,道家云:“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是许峰老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是非常难得的启示。

第三首《梦回故乡》,结尾的冲击波如海浪袭来:“他乡虽有琴瑟好, 难抹月夜泪两行”。我在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心被拉扯了一下。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有时很难用是非对错来判定离愁别绪和心中的情感。 但读许峰老师的诗,就会被他独创的意境,深深打动一一在追寻与失落之间的万千心绪,瞬间引发了情绪。他的文字感发,牵扯着我们的思绪,好像也在跟着他的感觉在走。这首诗被感动的人多得不可胜数,堪称经典。这首诗也是诗人一生走南闯北的真实写照。少小离家,年老思乡,午夜梦回时,难抹泪两行。

7许峰记忆.png

叶嘉莹先生讲,中国文人的人格力量就是在他不断地追寻与展望而升华出来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追而不得的,所以他就盼望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迸发出一种精神力量。但这也不是每个文人都能有这种情感,只有那些情深义重的人才最容易感发。这首诗的后两句两个意象平中见奇,“月亮“一直是中国文人思乡的代称,所以用“月夜”思乡抒发情感,本较为平常;但妙在第三句的“琴瑟“与“月夜”思乡发生了对撞,冲击力就不是一般的大。试想一下,在一个琴瑟和鸣的月夜,有谁会去想那些山旮旯里的事呢?然诗人想起了,于是诗人那颗赤城之心清晰可见,境界也就出来了。

第四首《偶感》,又是一首登堂入室的好诗。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质朴的文字中蕴含有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化古典意象和典故为整体,如此相融,毫不唐突,确实带有几分点石成金的仙气。这首诗的四句都写得非常好,承前启后,独立成联,前两句后两句,都是最佳的联对!

许峰老师诗歌诗学的亮点非常多,气象万千,常读常新,是讲不完的诗意读不完的书,笔者只能做粗浅的赏析,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许峰照片3.png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诗论《许峰诗论》七本书。广东省首届写作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邹中海图片.png

作者简介:邹中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联盟编委会主编,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央视诗歌《致敬钟南山》的抒写者。有多篇、首诗文获奖、馆藏、选进教辅和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组稿:洪新爱   王光兴)

许峰诗歌院机构名单(新版).png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