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社会新闻

余姚“记忆银行”用数字技术复活时光,三代人隔空对话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5/15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中国早报浙江讯(通讯员 袁孝冲  叶玲兵)5月13日清晨,在浙江省余姚市南雷里社区活动室里,一场特殊的“记忆抢救行动”正在进行。余姚市吸影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将补光灯调至最柔和的档位,专业设备在长桌上列队待命——这不是普通的摄影服务,而是承载着百位老人人生故事的“岁月影册留存计划”第39场现场。

 图片1.jpg

在岁月留存区,82岁的周素芬老人正对着镜头录制“给未来儿孙的留言”。当她说出“老娘年纪大了,你们工作再忙也要记得吃饭”时,社工悄悄将这句话生成了动态二维码,永久镌刻在即将打印的12寸银盐照片右下角。“等百年后你们想我了,扫一扫就能看到我说话的样子。”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相纸,仿佛触摸着穿越时空的亲情纽带。

 

这项今年新增的“会说话的照片”技术,让活动现场成了泪与笑交织的时空隧道。76岁的退伍老兵陈建国举着修复后的军装照,视频里传来他铿锵的嘱托:“当年我们用算盘打导弹,现在你们要用芯片守国门!”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林秀娥奶奶,在看到自己年轻时抱着女儿的婚纱照被AI上色修复后,突然清晰喊出了尘封三十年的小名:“囡囡,妈妈记得你……”

 

在影像修复区,当张建国老人颤巍巍掏出母亲1952年的黑白照时,泛黄的相纸已如风中残叶。志愿者小王用数位板描摹着被虫蛀的轮廓,AI算法自动补全了历史褶皱里的细节:旗袍上的并蒂莲、耳垂的翡翠坠,甚至还原了老人记忆中“母亲总爱哼的《茉莉花》旋律”。

 图片2.jpg

“这是科技该有的温度。”项目负责人李明阳展示着他们的“记忆银行”数据库:3年里,2376张老照片、128段人生口述史、47G的影像资料,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最鲜活的记忆图谱。更令人动容的是,有17位老人在项目结束后主动立下遗嘱,要求将数字化记忆传承给后代。

 

这场始于2023年的公益行动,正在悄然改写养老服务的内涵。当90后摄影师教老人们用短视频记录晨练日常,当修复师把全家福变成可互动的AR影像,当二维码成为连接生死的“数字墓碑”,余姚实践揭示“在老龄化社会,情感记忆的留存与物质供养同等重要”。

 图片3.jpg

“我们不是在拍证件照,是在构建家族记忆的区块链。”李明阳的比喻道破本质。当第一批00后志愿者加入项目,当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份记忆不可篡改,这个始于社区的活动,正酝酿着数字时代的新型“家文化”传承模式。

 

活动室墙上,三代人的笑脸在晨光中交相辉映。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让记忆永生的魔法,让爱意突破生死界限的方舟。当扫码声此起彼伏,我们终于懂得:所谓永恒,不过是让牵挂的人,永远活在时光的切片里。


值班总编辑    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