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娄义华: 赵心童成长经历启示,父母因势利导培养热爱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5/06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娄义华


2025年5月5日, 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决赛在英国谢菲尔德进行,中国选手赵心童在这项赛事中发挥出色,一路过关斩将,杀进绝赛。在决赛中与世界名将马克·威廉姆斯展开激烈争夺,最终,赵心童以18比12的比分战胜马克·威廉姆斯,夺得冠军,获得50万英镑冠军奖金(480多万人民币)。赵心童成为首位获得世界斯诺克冠军的中国选手。更是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选手。同时,他还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位以业余选手身份赢得世锦赛冠军的球员,书写了斯诺克运动的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506210623.jpg

赵心童这个1997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的男孩,用一根斯诺克球杆打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背后支撑他的,是一对懂得"因势利导"的智慧父母。他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天赋、热爱与家庭教育的典范,值得很多家庭借鉴和学习。


 8岁那年,赵心童第一次接触斯诺克,这个需要极高专注力的运动瞬间点燃了他的热情。从此,他就喜欢上这项运动。与其他孩子三分钟热度不同,赵心童对台球的热爱呈现出惊人的持久性。在学习之余,他总要去打台球,爱不释手。他的父亲是一家医院副院长,母亲则是一位护士,父母敏锐地捕捉到了儿子身上这种罕见的专注特质。在大多数中国父母执着于学业成绩的环境下,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将家里的一个房间改造成专业球房,为儿子创造最好的训练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持久的驱动力。 这种支持不是盲目的。赵心童的父母首先观察到他身上具备优秀斯诺克选手的关键素质:超乎寻常的空间思维能力、精准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最重要的——能够在长时间训练中保持高度专注的心理特质。医学背景的父母用专业眼光评估了儿子的天赋,确认这不是一时兴起,才决定全力支持。


13岁是赵心童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爆发点。2010年,他不仅在中青赛青年组获得亚军,更在深圳公开赛夺冠,单杆最高分达到140分。这样的成绩引起了"火箭"奥沙利文的注意,这位斯诺克传奇人物评价赵心童"天赋超越同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以牺牲学业为代价。赵心童的父母为他制定了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案,确保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辅相成。


赵家的教育理念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深思。首先是不将父母的职业期待强加给孩子。作为医疗工作者,他们本可以轻松为儿子铺就一条从医之路,但他们选择了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其次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他们不是简单地送孩子去培训班,而是将家庭空间改造为训练场,这种投入既有物质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培养的是"热爱"本身,而非单纯的竞技成绩。赵心童曾在采访中提到,父母从未因比赛失利责备过他,而是帮助他分析技术问题,保护他对斯诺克纯粹的热爱。


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在赵心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了充分验证。2016年,19岁的赵心童转入职业赛场;2017年,他在中国锦标赛上击败世界冠军希金斯;2021年,他获得英锦赛冠军,成为继丁俊晖、颜丙涛之后第三位获得三大赛冠军的中国选手。专业人士分析,赵心童的球风具有鲜明的创造力,这种特质往往源于早期训练中未被压抑的自由探索。


赵心童的案例对中国家庭教育有诸多启示。首要的是"发现"比"塑造"更重要。很多父母忙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却忽略了观察孩子真正的天赋所在。其次是支持的"专业性"。赵心童父母并非台球专家,但他们通过咨询专业人士、研究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持。最后是耐心的陪伴。从8岁到职业选手,这条路上有无数个可能放弃的节点,父母的坚持往往是孩子坚持的动力和坚强的后盾。


在功利主义教育盛行的今天,赵心童父母的做法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不以短期成效论成败,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自由发展天赋的环境。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轨迹,父母的责任是发现并滋养这种天赋,而非强行将其纳入预设轨道。


如今,28岁的赵心童已成为中国斯诺克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成长经历证明:当天赋遇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当热爱得到智慧的支持,普通家庭也能培养出世界级的选手。这或许才是赵心童成长经历中最值得传播的价值——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成为医生、律师或工程师,关键在于发现并培养那个"独特的自己"。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