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艺海情深:黄华欢与沙田民歌的传承之路
广东 吴妍俊
一、新书问世,回响不凡
近日,《艺海华章》一经出版发行,即在文艺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影响力更延伸至高校课堂——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已在专业学习中研读此书。究竟是什么让这部作品获得如此瞩目?怀揣这份好奇,经友人引荐,我有幸结识了书中的主人公黄华欢先生,并深入细品读书中精彩内容。原来,该书不仅系统记录了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黄华欢的教育实践及书画艺术成就,更生动展现了一位深怀音乐热忱的行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田民歌那份执着的追寻与卓越的贡献。
黄华欢先生从教数十载,被人亲切地称为“黄校长”或“黄书记”。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和书画家,更是一名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家,被誉为珠海“沙田民歌之父”和“唱着民歌的教育家”。他的音乐之路始于童年:10岁时,他跟着奶奶去参加亲戚的一场水上婚礼,咸水歌的旋律与婚嫁仪式的交融,让他对“咸水歌”产生了浓厚兴趣,心中从此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参加工作后,他进入斗门县举办的音乐创作培训班学习,著名作曲家曹俊山对他颇为赏识,高度肯定其音乐潜质,后又得到音乐大师杨蔗正的言传身教,并获雷雨声、马国华、邬大为等著名音乐家亲授。在“音乐高研班”及“音乐大师班”的持续学习中,他不断夯实创作根基,拓宽艺术视野。
著名音乐家沈尊光在《粤海华章》序言中深情写道:“我与黄华欢相识于2019年8月在深圳举行的‘大哉有虞’古琴音乐会盛典上。他真挚、热情、执着,钟情于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数十年,一路走来,矢志不渝,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音乐人。”
二、扎根乡土: 沙田民歌的守护者
自2006年起,黄书记“不追流行,不追时髦,另辟蹊径”,开展对沙田民歌的搜集、研究及传承发展工作。他创立了“收集、整理、研究、创编、宣传、演出”六位一体的传承模式,系统梳理并发展了这一本土音乐形式,总结出沙田民歌中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钓鱼仔等等种类的音乐特征与特色,为创作歌曲奠定了个性化基础。其主编的《沙田民歌》读本、个人创作集《沙田放歌》,以及为灯笼中心小学编著的校本教材《灯笼音韵》,均成为沙田民歌传承的重要文献。
黄书记深深扎根本土,采集大量原生态音乐素材,作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时代气息。例如《珍惜学习好时光》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秋月情思》中“纸是小船笔是桨,渡我过江见爹娘”,以及《鸿鹄之志飞冲天》中“扬帆远航不怕风,劈波斩浪追梦圆”等歌词,皆朗朗上口、意蕴深远,融教育于音乐,且旋律优美。有学生如是说:黄校长创编的沙田民歌比流行歌曲更有吸引力。
沈尊光评价他:“不懈地逐梦,潜心研究,追求卓越。四十五年坚持音乐创作,十九年深耕非遗传承,作为非音乐专业人士,尤为难能可贵。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令人钦佩。”珠海特区报2009年5月24日的一篇采访报道,也称黄华欢校长为“沙田民歌的守护者”。
三、水乡情怀:家国赞歌与水乡恋曲
黄书记的作品大多聚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时代的社会风貌,深情歌颂沙田水乡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如《黄杨河岸清风扬》中“吹得山青水又秀,吹得正气气势雄”,《情也珠海,爱也珠海》中“情里梦里都是珠海”等,皆语言真挚、旋律优美,抒发出对家国与乡土深沉的热爱。
他长期生活于水乡,善于捕捉本土文化特征,创作语言丰富生动,体现出鲜明的河海文化特色和地域艺术气质。这种深植于水土的创作方式,不仅赋予了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厚度,更在文化层面上强化了沙田民歌作为岭南水乡“声音档案”的独特价值,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实践路径。
四、服务社会:音乐与使命的结合
黄书记不仅潜心于个人艺术创作,更始终怀抱服务社会的热忱,积极投身于具有现实意义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应斗门区教育局、纪委、文广局、保密局、检察院、电台等单位之邀,先后创作了《廉政风范永传扬》《黄杨河岸清风扬》《斗门处处好风光》等一系列弘扬正气、传播主流价值的歌曲;同时,也为多所小学、村庄及机构谱写校歌、村歌,在担任斗门三职校长期间,他就亲自为学校作词谱曲创作了校歌,歌词中:“我们在知识海洋里翱翔,书中页码汗迹粘遍。”“我们在‘实操’中严格若练,求索拼搏星光点点”,激励学生奋勇进取。他以音乐为载体,传递向上能量,讴歌时代风貌。
正如沈尊光在序言中所评价:“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有国籍。音乐家应当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为社会大众而歌,为人民提供精神上的滋养。”黄华欢的创作轨迹,正是这一理念的真实践行。
为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主动承担广东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挖掘、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沙田民歌的研究》并获一等奖。他事迹与成果被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南方生活广播、广东教学报、珠海特区报、珠海电台、珠江晚报、中学生报、珠海教育、凤凰咨询报等多种媒体广泛传播。
他的作品《珍惜学习好时光》、《归》(舞曲)分获全国14届中小学音乐舞蹈优秀创作作品暨电视汇演声乐类及舞蹈类“国家未来之星”奖;《歌仔唱出心里话》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心中那首感恩歌》获2009共和国杯词曲金奖(第二届)、《家乡那棵老榕树》获2012中国杯(第三届)作词金奖,同时也荣获“中国民歌优秀词曲作家”称号;2009年获中国民歌优秀词曲作家;创作大型歌舞剧《少年容闳》组歌(词曲);从2007年至2018年(11年来)参加广东咸水歌会、年会大赛,作品分获创作金奖、表演金奖、演唱金奖(其中有:《咸水歌传四方》、《我是灯笼七彩树》、《阿妹有顶竹篾帽》等)。
在2016年,广东“一带一路”曲艺公益展演——珠海站活动中,创编并与师生演唱《疍家风情》,获社会各界赞誉;与美国著名钢琴家BOBBELLOWS联合举办《爵妙无比音乐会》;主编出版首本乡土音乐文化歌书——《沙田民歌》;著有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沙田放歌》黄华欢歌曲创作集。2017年,建立第一个“沙田民歌”工作室,同年,“竹韵轩——黄华欢艺术工作室”成立。2017年及2018年连续两年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称号,被人们称之为“多才多艺、唱着民歌的教育家”、“珠海沙田民歌之父”。
其创作的歌曲《南沙,我的家乡》、《我有一张爱的地图》的原创歌曲在2022及2020年全国征集歌曲大赛中分别荣获金奖。《阿妹有顶竹篾帽》在 2018 年广东咸水歌渔歌大赛中获得了金奖。斗门区的文化部门用他创作的歌曲参加市、省级比赛,均获大奖;斗门区、香洲区的多个社会艺术团体也常演唱他的歌曲,并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
黄书记对珠海的音乐艺术贡献卓著,他创作的沙田民歌具有内涵丰富、旋律优美、特色突显、朗朗上口、贯通古今的特点,他的歌词通俗易懂、内含哲理、启人心智,突显河海文化、借物抒情、宏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促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作曲家雷雨声在《沙田放歌》的序言中用“相见恨晚”来形容两人的相识,以“余音绕梁,高山流水,三日不知肉之味”赞誉黄华欢的沙田民歌,称其作品“充满沙田泥土气息”。
更令人称道的是,作为珠海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他在市人大会议上即兴创作沙田民歌《让沙田民歌悠然传唱》,用歌声赞颂时代成就,也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非遗保护,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五、守正创新:传统民歌的当代转化
音乐评论家刘书先对黄华欢书记的作品《南沙,我的家乡》尤为推崇,称其“是一部将地域特色、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的佳作”。并指出,这首作品的歌词细腻描摹南沙的水乡风貌与时代变迁,曲调则巧妙融汇沙田民歌元素与岭南音乐特质,通过运用“5、7、2”等特色音阶以及“嘅、啊、咧、啰”等粤语语气助词,增强旋律韵味与本土文化气息。”
刘书先特别强调,该作品采用粤语演唱,不仅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南沙风土人情,也对母语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南沙,我的家乡》既是一部动人的音乐史诗,也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的成功典范。在他看来,这首歌不止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用音符书写南沙的史诗,既深情礼赞了南沙的地域文化,也热情歌颂了时代的发展变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感恩。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它让更多人认识南沙、爱上南沙,也使南沙的文化与精神藉由旋律传播,飞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结语
黄书记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从教后将梦想付诸实践,于音乐艺术领域的成就卓越非凡,堪称荣誉等身。他不仅深受业界专家的高度认可,更赢得了广大听众发自内心的喜爱。他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既浸润传统韵味、又焕发时代精神的传承之旅。著名作曲家雷雨声教授曾以“功不可没”盛赞他在沙田民歌传承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并殷切期望他能够“吸引并汇聚更多志同道合者,让沙田民歌——这世界级的优美乐声——走出国门,响彻世界”。这番话,如同一座不灭的灯塔,始终照耀着黄华欢书记的前行之路,激励他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持续的艺术热忱,持续深耕于沙田民歌的保护、创新与传播事业之中。
正如郑板桥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风骨,黄华欢始终坚守初心,将毕生热情倾注于这朵植根岭南水乡的艺术之花。他不仅让沙田民歌在校园与社会中重焕生机,更推动其从乡土走向舞台、走向全国,从传统迈向现代,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老骥伏枥,耕耘不止。黄书记在宣传、传承“非遗”的道路上,始终秉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其执着与担当值得我们敬重与共勉。如今,沙田民歌那清新质朴的旋律依然悠然传唱,它所承载的乡情与智慧,也随着黄华欢和同行者的脚步,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长河,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正如沈尊光所寄望:“但愿有更多的音乐艺术钟情者,一道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黄华欢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生动诠释了: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的声音被当代倾听,让民族的歌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执笔撰写此文,感怀于黄书记对非遗传承的深切情怀与切实行动,心中感慨难以尽述。谨以雷雨声先生之言作结,既是对此刻心情的映照,亦是对未来的殷殷期盼——“但愿民歌中的瑰宝——古谣咸水歌,成为真正的盛世之歌。”
沈尊光简介
沈尊光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编辑家,原中国音协组联部、会员部主任,中国音协《中国音乐家词典》执行主编,中华全国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首席顾问,《中国大众音乐》杂志社社长.主編。
刘书先简介
刘书先,中共党员,作曲家、音乐编辑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北京音协会员,中国职工音协常务理事,原《中国乐坛》副总编,现《中国大众音乐》副主编,亚洲卫视音乐总监、中国词曲网音乐总监,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经典音乐工程《百年乐府》特邀编辑。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组稿:王光兴 洪新爱)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