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书香天地

娄义华: 徐桂民把“小家训”写成了“大文明”

编辑:黎凯 发布时间:2025/08/08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娄义华


        在赣西大地上,有一户家庭的故事如同清泉般浸润着人心,感动着众人。徐桂民家庭用三十余载光阴,将"孝善勤俭"四字家训,书写成一部动人的文明史诗,从侍奉双亲的孝心到振兴乡梓的赤诚,从创业维艰的坚守,到举家抗疫的担当,这个全国文明家庭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家庭文明的深刻内涵。


      孝道的传承,往往始于最平凡的日常。1989年,新婚的徐桂民毅然将身患老年痴呆、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婆婆接到身边照料。三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从每日的喂饭、喂药,到夜半时分的看护,这份坚持让老人得以安享九十高龄。当父亲中风偏瘫时,夫妻俩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孝心接力,每日探视、按摩、话家常,直至老人在熟悉的歌谣中安详离世。这种孝亲敬老的坚守,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融入血脉的本能,正如徐桂民所说:"家是讲爱的地方,更是德的起点。"在这个家庭里,孝道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三代人共同践行的生活哲学,孙辈们在祖辈侍奉老人的身影中,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孝"字的份量。


      从国企职工到企业家,徐桂民夫妇的创业历程,同样浸透着家风的滋养。2005年,当周彦如决定辞去稳定的科研岗位时,徐桂民那句"放心去做,有我呢"的承诺,成为丈夫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这种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家庭关系,让"德上科技"从一个小厂,发展为拥有三大生产基地的集团企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事业有成的夫妇,从未忘记养育他们的土地。150多万元投入家乡建设,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土坯房到新祠堂,从缺水少电到自来水入户,古株树村的变迁,见证着游子反哺的深情。每年重阳节的红包、宴请和戏曲演出,二十余年从未间断,这种坚持,让孝老爱亲的文明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公益慈善在这个家庭不是偶尔的施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公司创立,就将每年元旦定为公益日,徐桂民带领员工,走进敬老院的习惯已持续十余年。从衣食到家电,他们关注的是老人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2018年设立的"德上爱心基金"为困难员工雪中送炭,持续资助的贫困学子,改变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运。2020年疫情期间,这个家庭更是全员上阵,紧急转产消毒剂,累计捐赠款物368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家庭对社会的深情回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徐桂民家庭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他们将小家的温情,扩展为大家的温暖。作为洲上商会会长和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夫妇二人以自身善举为磁石,带动众多乡贤加入反哺行列。2022年成立的洲上振教中心,凝聚起312万元捐款,惠及260余名学子。这种"一人向前,众人行远"的带动效应,正是文明家庭社会价值的最高体现。当周彦如向江西中医药大学实践队讲述"中医药振兴需要既懂本草,又通技术的青年"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企业家的远见,更是一个家庭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


      三十载春秋,孝善传家。徐桂民家庭的故事告诉我们,文明家庭的建设既需要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孝善勤俭"的家训之所以能够焕发时代光彩,正是因为这个家庭始终将个人命运、家庭幸福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从侍奉双亲到乡村振兴,从创业创新到举国抗疫,他们用行动证明:好的家风既是个人成长的沃土,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徐桂民的家庭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展示着传统家风的当代生命力。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家庭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选择中;不是一时的作秀,而是代际之间的精神传递;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完善,而是推己及人的社会担当。当千万家庭都能以德润心、以善立行,当淳厚家风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我们就能汇聚起社会风气清正、文明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徐桂民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不仅是对这个家庭的褒奖,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肯定。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璀璨光芒;如同一粒种子,孕育着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无限可能。在这个家庭身上,我们看到了个人梦、家庭梦与国家梦的完美融合,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层面的鲜活实践。这或许就是徐桂民家庭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文明,始于家庭;美好,源于行动。

     微信图片_20250808151113.jpg

    (本文作者娄义华,系中国早报社执行社长·百家媒体联盟编辑委员会总编辑)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