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以艺载道的广东省江门市岭南名镇:大鳌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王光兴 通讯员 黄华欢 卢润祥)大鳌镇位于广东省江门新会最东部,由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冲积而成的两个江心岛(大鳌岛和红卫岛)组成,东与中山市,南与珠海市斗门区,西与睦洲镇,北与外海镇相隔,属低沙田地区。面积与人口:面积52.5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5万人。
历史沿革:始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始成村落。清代属沙村司寿宁乡潮居都。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1951年,分属新会县第四、第八区。1964年5月,大鳌岛东部的中山县特沙乡划归新会属大鳌辖。
文化底蕴:地名由来:大鳌之地古为浅海,古称“太平湖”,明初逐渐成陆地,因地形状似“鳌鱼”,故名“大鳌”。
艺术传承:大鳌镇是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画家、茅龙书法名师卢乔根的故乡。卢乔根幼承家学,及长师承高奇峰、林介如等岭南画派名家,擅金石书画、茅龙书法、精研猎碣兼及油画、壁画、制笔等。其子卢冠英也是书法名家,被誉为“岭南红棉书法家”。
诗词文化:大鳌镇的诗词创作文化源远流长,有“百顷人家,万卷诗书”的谚语。近年来,在冯永洪、冯长玲、卢林枝、孙才会等的带领下,大鳌诗词创作蔚然成风,鳌江诗书画社等组织定期采风,与外地诗社联谊,推动创作交流。
民间艺术:大鳌镇的咸水歌、水上婚礼等民俗文化虽不是本土的原生态文化,但大鳌人民善于学习吸纳外地民俗文化精华,经过排演后,再通过增加诗词的文化元素,焕发新生。演唱咸水歌的歌手李凤连最为著名,她带领当地的歌手到周边县市、镇区巡回演出,使大鳌的非遗文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百年名校:特沙小学
特沙小学创办于1925年,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东升村永安路7号,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平民教育家卢姜白(字广金)是重要的创办之一,以“诚朴、勇毅”为校训,开启了大鳌镇从私塾到正规学校的现代教育事业新篇章。
办学理念与文化:办学理念:根据《大鳌镇“上善若水,成人成才”教育理念实施方案》要求,特沙小学以“善水育人”为核心,确立了“培养博爱之心,成就博学之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博爱”和“博学”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个性化展示,把“水”文化扎根在每一个角落,雕刻在围墙,悬挂在走廊,渗进到课堂。通过校园文化渲染,让孩子们懂得以水为镜,激浊扬清,传承水乡人热情豁达、刚柔兼并的性格。
特色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学校的主特色项目,2012年底被认定为新会区第二批特色学校。学校制定《特沙小学美术特色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特色教育的规划和开展。学校设立书画活动工作室,坚持每日定时开放,让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作室练字、绘画,每学期最少举行一到两次师生书画作品比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个50米长的书画长廊,展示师生作品。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项比赛活动,把特色项目建设与鳌江诗书画社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师生热爱书画的兴趣,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率,使美术特色项目越办越好。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5万的专项资金用于特色教育,确保项目建设的正常开展和有效运作。
多元发展:在抓紧抓实美术教育的同时,学校又逐步开发咏春拳、跳绳等新一批主项目,把乒乓球、篮球、舞蹈等作为次项目,多元发展、齐驱并进。
教学成果:近几年,特沙小学师生书画作品获得国家级集体奖励3次,个人获奖52人次;获省级奖励集体奖励1次,个人获奖85人次,获市、区级奖励集体3次,个人133人次。张煜锋、卢焕琼、钟杰祥、卢锦卓、梁桥好等老师辅导学生参赛,多次获优秀指导奖和优秀组织奖。教育名师有:容宏新、罗金焕、钟杰祥、张煜锋等。
学校荣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示范单位”“广东省红旗大队”“江门市少先队红旗大队”“新会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适特沙小学百年华诞之际,内设“卢乔根艺术馆”,对于振兴宣传文化教育事业,从而振兴乡村各项事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产业发展:农业:大鳌镇是广东省农业强镇,以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为主,是“新会粮仓”和“鱼米之乡”。大鳌镇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发达,年产虾量占珠三角三成以上,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工业:大鳌镇是广东省集装箱制造专业镇,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规模。旅游业:大鳌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红卫岛的古木棉、大鳌尾湿地公园、桃荫别墅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此外,大鳌镇还打造了“笑虾虾夜市街”,成为当地的美食打卡地。
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大鳌尾湿地公园是大鳌镇的重要生态景观之一,公园内有大草坪、小湖畔等,自然景观秀丽,是白鹭等鸟类的栖息地。
环岛碧道:全长35公里的环岛碧道,串联鳌岛叠翠园、水文化公园等六大生态节点,骑行其间,能欣赏到荷塘、虾塘、稻浪等田园风光。
诗人群体:冯长玲: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百顷村人,当代著名诗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冯长玲曾任大鳌镇委书记,他的名言是:“大鳌人不是疍家人”。冯永洪:1950年9月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擅长田园诗,作品如《黄花风铃》《凤凰花开》等,描绘水乡春色与农耕生活。罗金焕:任教于特沙小学,擅诗词楹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钟杰祥,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任教于特沙小学,擅诗词楹联。卢林枝:1958年12月生,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新会区大鳌镇文联主席、鳌江诗书画社社长。诗词作品有《大鳌大桥通桥》《水乡美》等,展现了大鳌的风土人情。张煜锋:祖籍新会双水,现任大鳌镇特沙小学教师。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作品《七律·红棉吟》以壮丽笔触赋予传统意象时代气息。梁志华:祖籍新会大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擅诗词。作品《钢箱誉广质尤精》展现了大鳌的特色。冯健梅:祖籍新会大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作品《绿道开怀一路葱》展现乡村振兴新貌。孙才会:祖籍新会区大鳌镇十围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作品《验核酸》记录特殊时期的社区协作。
画家群体:卢乔根:1915-2008年,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代表及茅龙书法名师。师承高奇峰、林介如等,作品涵盖花鸟、山水、人物,风格清新严谨,融合中西技法。卢冠英:广东江门大鳌镇东卫村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父亲卢乔根是岭南画派名家。书法风格雄浑高古,被誉为“岭南红棉书法家”。谭龙成:1935-2016年,广东罗定人,与名画家梁坚同窗,平生大部分时间在大鳌任美术教师,专事画马、画虾,被众师生誉为“大鳌的徐悲鸿、齐白石”。孙才球:大鳌镇十围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书画刻字,名扬海内外。张煜锋:祖籍新会双水,现任大鳌镇特沙小学教师,是江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中国画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擅诗书画。郭家澎:大鳌镇深滘村人,早年师承梁坚先生,2018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詹庚西工作室学习中国画,擅书画。吴汉琅:大鳌特沙乡人,毕业于新会师范,早年师从梁坚、邹文远等老师,现为鳌江诗书画社社长,擅诗书画。梁志云,大鳌镇深滘村人,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
红棉精神,永放光芒
古树传说:相传这棵古木棉是玉皇大帝下凡所植,目的是护佑大屿岛(红卫岛旧称)居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它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民间流传着它有保佑苍生、消灾辟邪的神力,凡在树下许愿者,皆得偿所愿,十分灵验。
历史见证:1941年,日寇大肆侵扰红卫岛,村民在碉楼坚守抵抗,浴血奋战,英勇就义,红棉树下也流淌了四个无辜生命的鲜血。两个月漫长而悲壮的历史,铸就不朽的丰碑。随着解放的号角响起,碉楼成为大鳌公社的党校,党员干部一批接一批前来汲取精神养分,坚定前行方向。
文化象征:这棵古木棉被誉为“五邑最美古木棉”,是大鳌镇的“网红”打卡点,也是大鳌镇独特的文化象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每年3月-4月,满树红花似火,与江面渔船、碧波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诗意的水乡画卷。
相关人物:2004年3月24日,毛泽东儿媳邵华将军曾慕名到岛上为红棉树拍照。坊间传说她采风此日精神特别爽快,回京后似年轻了十多岁。
坚韧不拔:红棉树在红卫岛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挺拔屹立。它不畏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潮水的冲刷、狂风的肆虐等,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大鳌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自强不息:红棉树从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适应能力,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体现了大鳌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努力奋斗,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推动着大鳌镇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团结一心:红卫岛上的红棉树,其枝干“一本三杆”,一直一斜一曲,三杆高低、曲直、聚散不同,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象征着大鳌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内核。在大鳌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变革,大鳌人民都能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勇立潮头:红棉树生长在江边,面对江水的汹涌和潮汐的涨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现出一种勇立潮头的气概。这代表着大鳌人民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创新,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努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岭南名镇,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方面:做强南美白对虾产业:大鳌镇是全省唯一以虾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约1687公顷,产量达2.7万吨,比“创强”前增长35%,水产养殖业总产值13.48亿,首次突破1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达35.3亿元。通过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推进水产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品牌市场效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进、创新混养模式,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确保大鳌镇水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鱼稻共作”模式:由挂职大鳌镇的该镇党委委员、深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和顺推动“鱼稻共作”现代化生态循环种养试验示范项目,探索绿色生态、资源循环的农业发展新路径。将富含养分的“下部水”尾水科学引入稻田用作有机肥,实现“养鱼少换水而无忧,种稻不施肥而丰产”的生态奇迹,2024年晚造试验田的稻米经检测达到绿色食品标准。2025年早造预计湿谷亩产能达400公斤以上,产值将比种植普通水稻翻一番。打造预制菜产业园:引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虾产业精深加工,建设新会区首个具有三产融合的联农带农科技创新园区,集水产养殖、预制菜制作、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研发、冷冻仓库、农产品快检、带动销售、运输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打造一流的预制菜产业园,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大鳌范本。
生态环境方面:古树保护:红棉岛项目在古树下铺设透水草地,构建“会呼吸”的微环境,为古树根系生长提供更适宜的生态空间,守护了岛上三百年树龄的古木棉这一绿色瑰宝。
码头改造:对红卫码头进行加固修缮,打造“江景晚风+美食宵夜”的复合场景,成为大鳌的乡村旅游名片。同时,对岛内1公里的村居巷道重新铺设,同步配套新建排水渠,构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排水体系。河道清淤:对红棉岛1.5公里河道实施清淤工程,清除淤泥、畅通水系,既解决了养殖户取水排水难题,又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为对虾生长提供更优的水质。
乡村治理方面:党建引领:百顷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建立“一线四员六岗”联户机制,让党旗在项目一线高高飘扬。将老旧的村委会二三楼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党建会议室、积分成果风采墙、智慧网格指挥中心,为百顷村打造基层党员活动、学习、管理新阵地。
积分制管理:百顷村推行“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可获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了村民的自治热情,曾经的“闲散户”吴叔因主动清理村道杂草,获得村内的积分加分。暖心服务: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组建“代办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办理新农保认证,并每月为精神病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增强了党群之间的鱼水情。
乡村文化方面:名人文化,兴建岭南名宿卢乔根艺术馆,收藏近现代名家近百幅书画精品,为美术教育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古树文化:红棉岛因三百年树龄的古木棉而得名,这株古木棉既是自然馈赠的活文物,也是岛上村民的情感坐标,成为岛上最动人的生态符号,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农旅融合:计划将“鱼稻共作”养殖区、处理区和生态稻田等进行景观化整合,开发集科普研学、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研学路线,延长产业链条,吸引周边城市客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黄华欢,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独联村人,客座教授,研究员。著名音乐家、画家、教育家,有“沙田民歌之父”美誉,主要著作有《沙田放歌》《沙田民歌读本》《粤海华章》等,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