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乡村振兴

沂源南鲁山镇发展新名片 打通乡村产业振兴"数字+"新路径

编辑:张兆伟 发布时间:2025/05/01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中国早报山东淄博讯(通讯员 崔晓雨)近日,山东沂源南鲁山镇三位虚拟代言人"艾南南""桔鲁鲁""锶山山"正式亮相,用“艾草、桔梗、富锶水”鲁山三美来叙说山区小镇的产业振兴路。近年来,南鲁山镇坚持以"生态+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坚持一二三产全向发力,在山水生态开发、中草药种植、二产带一产上不断下功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村集体、村民实现双增收,逐渐走出一条可复制可学习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1_副本.jpg

    沂源县南鲁山镇,地处鲁山之阳,平均海拔600余米,砂土和砂壤土孕育出丰富的药用野生植物;活水锶含量达到5.7毫克/升,高锶水质赋予桔梗等道地中草药药效优于其他品种多倍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特别适合中草药的生长。截至目前,南鲁山镇已发展艾草种植2000余亩,年可采收3次,亩产达3000斤,亩均纯收入超2000元。自2022年来,南鲁山镇聚焦“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机遇与合作机会,探索推行“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村集体经济、村民双增收机制,由共同体党委盘活闲置资源领办成立山东艾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初、深加工及销售等“艾+”产业链条,产品涵盖艾条、艾柱、艾草足浴包、养生枕、精油等多样化深加工产品,参与村村集体收入均突破15万元,参与户年均增收2万元,让艾草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草”。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而桔梗,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小人参”,它既能食用又可入药。走进位于流水村的桔梗加工厂,只见五六十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每人跟前都堆着一堆带着土的桔梗。他们腿铺垫子,人手一把小勺,一手刮一手转,只几下功夫,一根根桔梗就变了模样。

5_副本.jpg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沂源县南鲁山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以“有解思维”破题桔梗增产提质之难,一方面,创新推出“种子外出借地”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桔梗初加工基地向内蒙古转移,已在内蒙古发展2万余亩高标准桔梗种植基地。另一方面,提出了“政府搭台,协会唱戏”的发展思路,通过组建沂源桔梗产业协会,充分发挥支部领办合作社和11家桔梗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优势,建立建成桔梗加工共富站点60余个,加工量突破1.1万吨,90%的桔梗产品出口至韩国等周边国家,南鲁山镇成为全国最大的桔梗加工出口基地,小桔梗成为乡村共富的“幸福草”。

    锶(Sr)是人体维持生命健康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农产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加快转变。

    南鲁山镇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经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等机构长期水质化验、勘察鉴定,境内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古老变质岩中偏硅酸含量较高,锶含量达到5.7毫克/升,水质清澈透亮,口感甘洌柔和,是难得的富锶安全区,也是远近闻名的富锶之乡。

6_副本.jpg

    近年来,沂源县南鲁山镇立足富锶水资源优势打造了“流水锶乡”富锶品牌,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入股成立八矿锶乡山泉水有限公司等富锶水厂,先后开发斐矿、泉景四季等多款高端产品,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的“爆款”产品。流水村在深挖富锶产业潜能的同时,主导制定了高锶农产品生产标准及规范,发展高锶苹果、草莓、大榛子等六大千亩产业园区,打造了以锶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项目。如今,依托“富锶”这一新地理标志,南鲁山镇的“富锶水”正逐步打开国内饮用水高端市场,打响小桥流水的乡野文旅品牌。

    从青青艾草到现代科技,从小小桔梗到世界市场,从地下矿藏到文旅IP,沂源县南鲁山镇以有解思维激活山区资源,走出了一条传统种植产业与现代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这片土地上,古老与新生正碰撞出新的可能。

值班总编: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