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 组一

李峻峤 |致 匠 心

编辑:祁军平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在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室里,文物修复师们手持特制工具,屏息凝神修补千年古画;在航天发射基地,工程师们反复校验数据,为毫米级精度分毫必争。这些场景勾勒出中华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图谱 —— 匠心,它是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密码,是跨越时空仍熠熠生辉的民族品格。


 

   回望中华文明五千年,匠心始终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春秋时期,鲁班 “削木为鹊,三日不下”,以极致追求创造出沿用至今的工艺范式;北宋《营造法式》将建筑技艺标准化,让中国传统营造智慧传承千年;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百余种工艺,展现着古人对技艺近乎虔诚的执着。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风沙千年不褪色,景德镇的瓷器跨越重洋惊艳世界,正是匠人们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的坚守,托举起中华文明的璀璨高度。正如《考工记》所言:“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匠心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承,而是将个人生命价值熔铸于文明创造的崇高追求。

   然而在消费主义浪潮席卷的当下,匠心精神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快餐文化鼓吹“短平快”的成功学,让年轻人陷入“30 天速成”的焦虑;躺平文化消解奋斗意义,将消极避世包装成人生哲学;老油条文化以“圆滑处世”为荣,把敷衍塞责美化为职场智慧。短视频平台上,“职场摸鱼指南”“避责话术大全”动辄收获百万点赞,而大国工匠的故事却鲜有人问津。当年轻人将“上岸”视为人生终极目标,将体制内的安稳等同于人生价值,折射出的不仅是择业观的功利化,更是对“择一事终一生”精神的集体遗忘。

 

 

  但总有人以生命为笔,在时代画布上书写匠心的壮丽篇章。焊接火箭“心脏”的高凤林,38年如一日与 0.01 毫米的误差较劲,用双手托举起大国航天梦;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周东红,浸泡在纸浆池里三十年,将每一张宣纸的厚度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分之一;故宫文物医院的修复师们,为了让千年文物重焕生机,常常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修复方案。这些当代匠人用行动诠释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古训,证明匠心从来不是过时的品格,而是穿越时代的精神灯塔。

   匠心精神的当代价值,既体现在“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技术追求中,更蕴含着超越功利的生命哲学。对个人而言,匠心是对抗浮躁的定力,是在碎片化时代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是成就非凡事业的基石。对企业而言,匠心是打造百年品牌的根基,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对国家而言,匠心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密码,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正如《诗经》所言:“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这种千锤百炼的品格,正是民族复兴最需要的精神力量。一个拥有匠心精神的民族,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重拾匠心,需要全社会共同构建滋养匠心的土壤。学校教育应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让年轻人明白 “板凳要坐十年冷” 的坚守意义;企业管理要建立尊重工匠、崇尚创新的激励机制;媒体传播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匠心故事成为新时代的流量密码。当每个岗位都能孕育出 “大国工匠”,当精益求精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我们必将迎来属于中国匠心的黄金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呼唤匠心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让我们以匠心为舟,以专注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中共渭南市委组织部干部)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