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地方资讯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服务基础教育新路径: 广东二师中小学环境美育“1+1+N”模式

编辑:梓艺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张兆伟 陆丽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广东二师”)基于省级环境设计一流专业建设,聚焦“五育并举·环境育人”核心理念,联合多所中小学校,成功探索并推行了中小学环境美育“1+1+N”创新模式。这一模式是该校 “因基础教育而生、应基础教育而兴、为基础教育而谋”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标志着高校专业力量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构建中小学环境美育“1+1+N”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而如何让校园环境本身成为一门“无声的教科书”,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课题。广东二师环境设计专业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基于“五育并举·环境育人”理念,提出了“1+1+N”环境美育模式:首个“1”指以“中小学校园景观环境”为载体;第二个“1”指核心手段“通过环境的设计与创造实施美育”;“N”则代表了融入环境中的“德智体美劳”等多元育人内涵,包括了生物、地质、生态、历史、非遗文化等跨学科知识。

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校园美化功能,强调通过有目的、有主题的环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可感、可知、可互动的空间中,实现多模态的沉浸式学习。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美育),更将道德的熏陶(德育)、知识的获取(智育)、身心的健康(体育)、劳动的体验(劳育)融为一体,实现“五育”的相互渗透与促进,最终达成环境育人的深层目标。

实践案例:从非遗空间到移动博物馆的创新探索

广东二师环境设计团队携手地方中小学校,将“1+1+N”模式付诸实践,打造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项目:

团队聚焦“非遗文化传承”,对校园内的学习空间进行了创新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文化上墙,而是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主题美育空间”。学生们置身其中,可以直观地了解、触摸甚至体验本土非遗项目的魅力。这个空间将历史知识(智育)、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德育)、传统工艺的劳动智慧(劳育)和艺术之美(美育)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物理环境中,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1_副本.png

2_副本.png

图1 校园非遗文化主题美育空间局部效果图

团队为乡镇中小学量身定制了“可移动海洋贝类博物馆”项目,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可移动展柜、互动标识和数字化技术,将海洋科学、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意识等内容融入一个灵活多变的教学空间中。这一概念不仅破解了乡镇学校固定场馆建设的难题,更让学生直观了解地方海滨滩涂常见贝类及其经济价值、激发学生保护和开发家乡贝类资源的乡土情怀,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3_副本.png

图2 可移动海洋贝类博物馆效果图

广东二师环境设计专业推行“1+1+N”环境美育模式,积极探索高校一流本科专业与地方基础教育深度协同的创新路径,为中小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育人解决方案,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域,实现了教学相长、服务社会的多赢。

值班总编: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