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乡土间的助残答卷——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十年深耕
中国早报湖南讯:2025年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在会上表示,“十五五”时期将把提高残疾人特别是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在湖南长沙,就有一家深耕农村残疾人群体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十余年来,它始终坚守在乡村沃土,默默耕耘,致力于为农村残疾人搭建就业增收的平台,助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积极推动残健共融的社会氛围。这份扎根泥土的坚守,正是对《“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核心要求的生动实践;而其面向未来的持续探索,也为“十五五”时期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积累着宝贵的基层经验。今天,让我们翻开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这份助残答卷,探寻他们如何汇聚微光,为农村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自助助人,逆境中的破局之举
2013年,43岁的谢向前靠着前半生打拼攒下的积蓄,租下村里一片废弃场地,计划建厂再拼一把。然而,7月12日的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一切——在工厂打扫卫生时,他遭遇粉尘爆燃。这场大火不仅造成他三级肢体残疾,还让他背负了30多万元外债。刚出院不久,骨子里要强的谢向前便迫切出门求职。“我是父亲、丈夫,也是儿子,绝不能倒下。”他这样告诉自己。但现实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这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了残疾人就业的艰难。走投无路之际,谢向前向长沙市残联和民政部门求助。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有创业经验,不如把农村残友聚起来,做一番事业。”新的希望就此出现。2014年,谢向前靠着自筹资金,创立了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为了节省开支,办公地点就设在位于莲花山村的老宅内。
机构成立后,谢向前挨家挨户走访莲花山村及周边的残疾人家庭,了解情况、发出就业邀请。长期被边缘化的经历和习惯性的自我否定,使得残友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机会本能地抱以谨慎观望的态度:“这靠谱吗?这能行吗?”村里八十多位残疾人,最终只有五六人愿意跟着他试试。凭着过去做工程的经验,谢向前为残友们找来一些手工活:组装灯具、拼接凉席、拼装太阳能板……但尝试接连失败。
转机终于出现。谢向前联系上湖南新华印刷厂,接下了一笔20万元的业务——组装教辅材料和杂志装袋。这笔“大单”让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真正运转起来。然而,当时的莲花山村还是坑洼的土路,运送材料的大货车根本进不来。谢向前和家人、残友们只能肩挑手扛,靠着人力将6吨重的材料一摞一摞搬回中心。
即便如此,恶劣的路况还是成了“拦路虎”。2015年,运送货物的大货车两次在村里翻车,机构损失不小,合作企业也连带着亏损。
无奈之下,谢向前只能忍痛中止后续合作。道路问题不解决,发展就无从谈起。谢向前四处奔走,争取支持。2016年,在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村里的泥路终于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通了,希望也通了。看到谢向前实实在在的付出和成果,越来越多的残友加入进来。此时,如何为更多残友解决就业问题,成了谢向前面前的新课题。
扎根乡土,开辟就业新路径
2017年,经过考察,谢向前发现当地适合种植罗汉果,便带领残友们满怀希望地投入种植。辛劳七个月,眼看丰收在望,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却摧毁了所有努力。望着泥水中泡烂的果子,谢向前心情沉重,但肩上的责任不容他退缩。2018年,他创新推出“同心农场”项目——将30亩土地划分成小块,由爱心人士认租、残友打理。这一模式,不仅为30多位残友提供了稳定的岗位和收入,更让他们在田间地头重新找回了尊严与价值。谢慧清正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
2008年意外致残后,谢慧清曾深陷自卑,主动切断了与亲友的联系。为养育孩子,他多次尝试就业,但在健全人为主的环境里总感到格格不入,工作难以持久。2019年,他来到上善助残服务中心。“这里基本都是残疾人,没有压力,大家都是一类人,”他紧绷的心慢慢放松了,“在外面,别人会讲你。”如今,踏实肯干的谢慧清已成为“同心农场”的主要负责人,曾经的自卑早已消散。“我刚来时都不讲话,别人问情况,心里特别不舒服。现在随便问。我还会去市里玩,不怕别人看,看就看呗!”
机构渐稳,谢向前始终记挂那些无法出门的残友。他牵头实施“农村残疾人阳光增收计划”,为坪塘街道及周边乡村有需求的残友免费发放鸡苗、鱼苗,并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他们在家养殖增收。
谢向前常说:“很多残疾人只能待在家里,常被看作是家里的负担,是‘无为’的。其实他们是‘有为’的,他们努力对抗残疾不放弃,这种精神本身就是对家人的激励。”秉持这份信念,他坚持“因人设岗”,不断开拓新路。他争取到一家工厂的电子元器件代加工业务,为更多残友开辟手工岗位。
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秦芳,曾辗转多家手工包装厂谋生。在计件工厂,身体不便让她难以争取足够的任务,收入微薄;在计时工厂,又常为漫长通勤和雨雪天气忧心忡忡。2020年,她在抖音上看到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信息后加入。来到机构后,员工宿舍解决了通勤的困扰,线圈加工也无需担心计件压力,她只需平稳完成分配的任务。环境的改变与工作的适配,让秦芳终于能够安心、开心地工作。
夏浩男是福利院送来的脑瘫孩子,因肢体扭曲严重,连保障自身安全都要格外留意。来到中心后,谢向前安排他扫地,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对小夏却意义非凡:“在福利院,我总被照顾,在这里,我能扫地,这让我感觉自己行,不是什么都做不了。”
生命对话,促进残健共融
“助残不能只解决吃饭问题,更要照亮心里的光。”谢向前深信,“最好的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2018年,他将祖屋改造成“农耕记忆馆”和“爱心书屋”,同时精心设计了“盲道”与“长征路”体验区,开启了“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研学项目。在这个独特的课堂上,残友是最动人的讲师。
爱心书屋内,因电击事故而四肢高位截瘫的周国民,用嘴衔起毛笔,一笔一划写下苍劲有力的字迹。
农耕记忆馆内,脑瘫讲解员姜婉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农耕知识的讲解中,克服行动不便,用心传递着智慧。
盲道上,蒙上眼睛、手握盲杖的学生们,在音乐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亲身体验视障者的世界与不易。
这场无声却震撼的生命教育课,比任何言语说教都更有力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感慨道:“本来,我是怀着一颗充满同情与想帮助他们的心来到的这里,后来才发现,我从‘帮助者’的角色,变为了‘受助者’。在这里,他们成了我人生的导师,帮助我们了解与如何解决现在与未来路上的人生困难。”
正常之需,亦是尊严之基。残疾人与所有人一样,拥有情感联结与社会融入的深层需求,却常因身体限制或社会偏见而被忽视。谢向前对此有着深刻的体察,他创办“同心农场”和“以生命影响生命”项目,正是希望打破这种隔阂。项目开展后,爱心人士与中小学生持续到访,为残友们搭建起与社会互动的桥梁。对许多残友而言,这种“被看见”与“被关怀”的体验,恰是他们重建自信、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郭师傅的转变便源于此。
因家庭变故罹患精神障碍的他,曾被年迈的父母小心翼翼保护在家中,那份爱意虽浓烈,却无形中将他与外界隔绝,倍感孤独。来到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后,乡村的宁静环境、访客的交流、同伴的陪伴,让他逐渐开朗,困扰他的幻听症状也消失了。“我以前比较内向,到这之后,有胆量跟大家说话。他们爱心人士来帮忙,肯定期待他们来,人多热闹些,肯定每个人都喜欢人多。”
智力残疾的王安宇也同样在机构找到了归属感:“以前在外面,我一个人,别人不跟我玩。现在很开心,有人跟我说话,还有好多人一起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不仅是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名字的由来,更是其精神内核的真实写照。它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位走进这里的残友——赋予他们劳动的尊严,传递“被看见”的暖意,最终为他们筑起一方安顿身心的港湾。在这里,残疾只是生命的客观状态,而非偏见滋生的标签,更非禁锢潜能的枷锁;在这里,善行并非居高临下的施予,而是如水润物般自然流淌的尊重与接纳,是心与心的真诚共鸣。这份源自古老智慧的力量,正悄然改变许多曾被遗忘的生命轨迹,让希望与尊严,在平凡的日常中扎根生长、奔涌不息。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肖莉娜 编辑报道:韩同瑞 编审:吴丹
值班总编: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