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劳动教育日常化初探(教学论文)
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中心小学 陈中立 蒋学兵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和日常化的重要性、现状及实现途径,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以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日常化
一、引言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机会不足等。因此,探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和日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形成。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劳动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为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忽视,其地位远远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校和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时间和资源分配不足。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一些小学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方法陈旧,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环节较少;评价方式不科学,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实践机会不足
由于学校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此外,家庭劳动教育也存在缺失现象,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的机会。
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低年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中年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高年段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丰富多样、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面。例如,低年级可以开设整理书包、系鞋带等课程;中年级可以学习种植、烹饪等;高年级则可以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四)完善课程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五、小学劳动教育日常化的策略
(一)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清洁、绿化等劳动,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同时,开展班级劳动竞赛、评选劳动之星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二)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三)利用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六、案例分析
沙洋县曾集镇中心小学在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课程内容涵盖了手工制作、种植养殖、家务劳动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义卖、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举措,该校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沙洋县曾集镇中心小学劳动教研组组织劳动教师深入学习平台应用,充分挖掘平台资源,学习、运用“劳动智慧”栏目中的优秀劳动教育案例——《共建一片植物角》,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双师课堂”。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真正成为老师授课的好助手,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在这些生动有趣的劳动课堂中,不仅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养护小知识、懂得植物角的选择方法,还激发了学生制作养护卡,并通过土培种植方式种植植物,建立班级植物角,提高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因此,我们借鉴智慧平台资源,我们将学校蔬菜基地作为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并让学生开展劳动实践。首先,在蔬菜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寻找活动的教育影响空间。一是利用学生对蔬菜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是利用蔬菜的不同生长状态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三是结合观察日记和观察纪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借助蔬菜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借助画蔬菜、挂蔬菜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各种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其次,在收获蔬菜的处理中,我们也力求拓展活动的教育影响空间。丰收时,我们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式对收获进行处理:一是组织全校学生观赏蔬菜收获的美景,让他们体会劳动的美;二是组织师生进行画蔬菜、挂蔬菜,使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自我交往能力得到了加强,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奇妙,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美丽校园的情感。劳动实践内容丰富,趣味性强,与学生课本相关知识结合紧密并与生活相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我创意,并收获感强,对活动的评价较高。因此,我们也开发了劳动课程资源,形成了学校劳动教育案例《让菜畦成为学生的劳动乐园》。
七、结论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和日常化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送责任编辑:王光兴)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