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丹凤红色沃土王沟
作者 张建武
王沟位于陕西省丹凤县留仙坪境内,在那个战争年代,王沟铸就了多位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他们的足迹遍布这片热土,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只所以多次写王沟,因为这里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对这里的一山一水,都与我的生命相融,这里也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四季变换的美景,不仅滋养了王沟的儿女,老一辈革命家用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幸福,安康,和谐的生活。
延着丹景踏入王沟的这片红色热土,仿佛置身于当年抗战的场景,从王沟水泥主路一直走,经过张家院,薛家院,瓦庙沟,就走进了双疙瘩山,这里是,留仙坪与蔡川的交汇点,所以这里在当年发生过双疙瘩山战斗,1934年,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即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在庾家河召开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第18次会议,经历了庾家河战斗之后进入蔡川整编期间,红二十五军在留仙坪与蔡川交界的双疙瘩山上,与国民党尾追部队展开了多次激战,双疙瘩山势险峻,战士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坚定的信念,与敌人展开了多次激战。每一次战斗,都是对意志和勇气的极限考验。但战士们从未退缩,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革命的信仰和理想。最终,他们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至今双疙瘩山上面留有,当年抗战的战壕,炮台,茅舍瓦片遗址,双疙瘩山战场,如今虽已恢复平静,可那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辈们的热血。战场上的硝烟虽已消散,但枪炮的轰鸣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
在双疙瘩山下面的位置,有一个地方叫粉子洞,那里隐秘于山林间的洞穴,洞口蔓藤缠绕,荒草萋萋,却难掩往日的厚重,是当年战士们存放枪支弹药地雷的地方,这些武器,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张家院古庙后面的山,人们叫寨子山,也叫瞭望台,是当年战士们观察敌情的地方,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王沟的山谷,视野开阔,一目了然,战士们在这里日夜守望,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战争年代,警惕着敌人的动向,为驻守在王沟薛家院茅舍内的战士提供敌情动态。
1946年,国名党多次进入王沟,对王沟老百姓,烧,抢,杀,老百姓家中稍微值钱的物件,也被他们毫不留情地搜刮一空,只留下一片狼藉,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他们眼中仿佛不是同胞,而是可以任意欺凌的对象。他们残忍地杀害无辜的村民,鲜血染红了王沟的土地,
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争时期,王沟的好多位老百姓加入革命队伍他们怀揣着对自由,对正义的追求,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崇山峻岭之间,他们穿梭奔忙,传播着革命的火种,简陋的农舍之中,他们共商大计,谋划着解放的道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胜利。
以下是王沟烈士名录,个别烈士由于出生年代姓名资料不全,未能写在上面,望读者理解!
按出生年月排序:张孝仓: 男,生于1874年3月,留仙坪王沟人,1946年12月牺牲于留仙坪;
张堪娃: 男,出生于1906年9月,留仙坪王沟人,红二十五军战士,1935年6月牺牲于洛南县景村;
张中海: 男,生于1920年3月留仙坪张家院人,二十一支队战士,1947年1月牺牲于丹凤庵底孙家山;
杨录子: 男,生于1923年11月,留仙坪王沟人,洛南游击队队员,1945年11月牺牲于丹凤县;
杨天德: 男,生于1925年,丹凤县王沟人,因战争年代,身体多处负伤,加之多年积劳成疾,于1974年回家病休,1996年1月病逝;
张喜运: 男,生于1926年7月留仙坪王沟人,商洛武工队侦察班长,1949年4月1日在洛南县高桥战斗牺牲。
如今的王沟,已经褪去了战火的硝烟,但那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山谷中的一棵树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土地,它见证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从这里起步,也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奋斗。他们的故事,如同王沟的山水一般,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人们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