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防患于未然:论安全防范的文明智慧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周刚振


古人云:"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安全防范之道,不在事故后的追悔莫及,而在于日常的未雨绸缪。从大禹治水的疏导之策,到春秋时期"曲突徙薪"的防火智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中蕴含着丰富的安全防范思想。今天,我们面对防水、防火等各类安全隐患,更应当从文明传承中汲取智慧,构筑起防患于未然的安全长城。

 微信图片_20250513061913.jpg

安全防范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当时防火建筑的构造原理,展现了古人将安全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明代《天工开物》详细描述了矿井通风、堤坝加固等技术,说明安全思维早已成为中华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检查家中电器线路是否老化,清理阳台堆积的易燃物品,安装烟雾报警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文明素养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当每个个体都将安全防范内化为生活习惯,整个社会的安全系数将得到质的提升。

微信图片_20250513061907.jpg 

安全防范需要系统性思维。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余年仍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其奥秘在于李冰父子创造的"深淘滩,低作堰"系统治理理念。同样,现代城市防水防火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建筑材料的防火等级,到消防通道的设计规划;从屋顶防水层的定期检修,到地下排水管网的疏通维护,必须建立环环相扣的防护体系。据资料显示:某地建立的"自主防灾组织",将防灾演练常态化,正是系统性防范的典范。只有将安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织就密不透风的防护网络。

 微信图片_20250513061924.jpg

技术创新为安全防范提供了新潜力。清代《四库全书》为避免火灾采用的分藏制度,展现了古人在技术限制下的智慧。而今天,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水位和烟雾浓度,大数据能预测城市内涝风险区域,无人机可快速勘察火灾现场。但技术永远只是工具,关键在于运用技术的人是否具备安全意识。荷兰"水上家园"的防洪设计,新加坡垂直绿化的降温防火理念,都证明只有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创造真正安全的生活环境。

 微信图片_20250513061918.jpg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安全防范的最高境界,是使其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从个人到社区,从城市到国家,唯有将安全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环节,才能让意外事故消弭于无形。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安全防线的守护者,文明社会才能行稳致远。防患于未然,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文明进步的标志。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